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4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马勇

ConstructionoftheClassificationProfessional-cultivatingModeofPhysicalEducationattheLocalNormalSchoolsandCurriculumSystemDesign院WithHengyangNormalUniversityasActualModel

马勇MAYong曰饶平RAOPing曰刘勇LIUYong曰蒋炳宪JIANGBing-xian(衡阳师范学院,衡阳421002)(HengyangNormalUniversity,Hengyang421002,China)

摘要院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践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学生发展为中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以学习深造、教师教育和自主创业三个不同方向来重新构建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模块设计。旨在为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前期参考。

Abstract:Byusingliterature,logicanalysis,surveyresearchandotherresearchmethods,takingHengyangNormalUniversityasactualmodel,theresearcherreconstructstheobjectives,criterionandprocedureofclassificationprofessional-cultivatingmodeofphysicaleducationatthelocalnormalschools,andcurriculumsystemdesign.Thisreconstructionfocusesonfurtherstudy,teachertrainingandselfemployment,andiscombinedwiththedisadvantagesofpresentprofessionalcultivationofphysicaleducationatlocalnormalschools,andguidedwithdevelopmentofstudentsinfluencedbydemandofmiddleschoolandsociety.Thisresearchis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innovationonprofessional-cultivatingmodeofphysicaleducationatlocalnormalschools.

关键词院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分类人才培养Keywords:localnormalschool;physicaleducation;classificationprofessional-cultivating中图分类号院G807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1-0288-040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院校通过重组或合并的形式成立地方性直属师范学院。这类院校基本上是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师专升格而来。[1]就地理位置而言,它们一般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对当地的教育、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学技术服务支持,已成为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为地方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由于办学时间不久,相比较于部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省属“211”重点师范大学而言,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对新组建的地方师范院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现如今集中体现在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之上。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的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体育教育专业连续4年列入“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红牌警告专业。[3]这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又以此专业为支撑专业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无疑是一种生存挑战。尤其与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所属的体育学院相比,起步较晚的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以及资源的争取与占有、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招聘所持有较大“等级”观念,决定了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同专业的部属或省属重点大学毕业生在招聘市场上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歧视”无形中加大了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如何找到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出路的突破口,使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二本师院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1.1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冲突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行为。[4]1980年、1986年和1991年分别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过论述,由“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转化成“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5]“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整个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传统的“三基”教学不谋而合。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是按照“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中心而展开。但是,随着体育学科专业的不断分化,由原来单一的体育教育专业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重叠性,“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已不再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利”。以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为例,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现有两大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2009级运动训练专业为首届毕业生,大部分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认证考试获得从事体育教师岗位工作的资格,这届有20%左右的学生已经步入了体育教师的行列。可见,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制约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1.2人才培养规格与现实就业出路相冲突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培养对象最终所应达到要求的详细阐述。在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人才目标引领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深深体现出了“体育教师”的烙印。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下简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表述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6]为了达到这一人才培养规格,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培养活动的运行方式上都紧紧围绕“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而展开。毋庸置疑,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合格“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

但是在“双向选择”,“供大于求”的就业现实面前,有大部分的学生游离于体育教师的行列之外。从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近三年毕业生的走向情况不难看出,每届毕业生最终走向教师岗位均不到40%。(见表1)

1.3人才培养过程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来看,培养者都是在假想于所有被培养者都为未来的体育教师的情况下来进行。显然这种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谈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谈到:“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7]用一个人才定位来培养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这不仅违反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且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格格不入,更有悖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1.4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师范院校实情相悖由于办学时间不长,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模仿或照搬部属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殊不知,重点师范大学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以及知名度上都较地方师范院校都有一定的优势。重点师范院校在以“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可以较好地维持体育教育专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显然,地方师范院校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再者,作为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大都毕业于该地区重点师范大学的体育学院,由于思维的惯性,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已被知晓的,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这种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悖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实情。

不论是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结构还是外部环境看,现有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满足多方面教育需求,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8]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思考,而且还回答如何培养人。因此,高校一切教育行为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而展开。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尽相同,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就是同一高校由于专业间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差别。

2.1分类培养模式提出的依据体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已得到相当一部分学者的重视。为此,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1人才培养模式,即“二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教学、科研、竞赛训练”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9]-[10]现已在重点本科院校施行的3年本科教育加2年研究生教育的3+2人才培养模式在没有硕士点的地方师范院校根本就行不通。

由于现有模式的弊端,以及没有一个更为成熟的,能够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参照。

基于社会实现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出路,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时代召唤,我们提出分类培养理念。分类培养就是在一个专业里根据社会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出路需要,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前2年通识+基础专业教育,后2年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怎么进行合理分类是分类培养模式的关键。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2009年2月和2013年5月两次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3年6月国务院总理在视察河北师范大学时就明确指出“大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业”。2003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提供了机会。基于此,我们把分类培养划分为:学习深造(研究生方向);其二,教师教育(体育教师方向);其三,自主创业(创业方向)三个不同类别。

2.2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回答的是怎样培养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对体育课程模块进行重新整合与构建。利用“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来分别完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分类培养目标。“公共基础平台”为大一、大二两年。在这两年中除进行基础公共课程和体育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该随时间正向加大体育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例,以完成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运动技能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大三、大四的分类培养打下基础。在分类培养阶段,进行必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外,更重要的便是根据“学习深造(研究生方向)”、“教师教育(体育教师方向)”;“自主创业(创业方向)”这三个方向进行选修课程的模块教学课程的设计,最终实现分类人类培养目标的实现。(见图1)

2.3分类培养课程体系模块设计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养成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11]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共颁布实施了3套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12]这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普遍采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方案》。文件对学时、学分以及课程类型等方面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文件突出强调了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终身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五个方面。[13]但是,各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都是紧紧围绕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下而开展的。在分类培养的理念下,现有的体育课程不足以完成分类培养的全部的分类目标,必然要对现有课程体系模块进行重新设计。(见图2)

在课程设计上,前2年除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外,加大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力度。进入大三、大四,结合衡阳师范学院的教学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在术科专业分班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再根据分类培养的三个不同方向进行分班教学。每个方向的具体课程开设各不相同。

学习深造(研究生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大都是各硕士点高校硕士入学考试科目;教师教育(体育教师方向)所开设课程都与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相关的科目;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方向)所开设课程都是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相关的科目。

这样的课程设计即满足于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分类培养课程体系课时、学分安排

课程体系系列化是目前发展的趋向。在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总的培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分类培养目标,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设计。大一、大二课程指向为完成大学通识教育和体育学科和术科知识的初步掌握,课时达到30.31%和17.39%基本能实现培养目标。大三、大四的分类培养阶段,除进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科12.73%,术科25.15%),加大选修课程(模块课程11.95%)的比例,既响应了课程改革的号召,又能实现分类培养人才目标。加上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分类培养学时和学分比例与《方案》所规定的公共课720学时,专业课程1900-2100学时基本保持一致。

3结语新的社会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在随波逐流。要想在地方师范院校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和社会现实需求,制定出合乎实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人才模式的提出正是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思考所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设。分类培养的分类培养目标最终还是要课程体系来完成。立足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课程,结合三个不同方向的分类,有所侧重地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编排,以及对课时进行了重新划分。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又极其冒险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较多,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实践来检验与完善,这也是我们后期即将攻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院[1]梁梅.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5:21-23.[2]刘勇,饶平,蒋炳宪.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功,2012,5:1-3.[3]新浪教育.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发布[EB/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06-11/1755342854.shtml.2013.6.[4][8]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3,5(7):41-45.[5][11]黄汉升,梅学熊,陈俊钦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6(18):1-4.[6]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6/201001/xxgk_80793.html.2003-06-19.[7]孙霄兵.孙霄兵解读教育规划纲要亮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9,14(1).[9]徐圣霞,宋军.教学型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学院学报,2012,2(33):85-88.[10]左辉,李燕等“.三位一体”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1-33.[12]黄汉升,季克异,方千华.继承、发展和创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28):649-652.[1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3(24):51-57.[14]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1,9.[15]益阳城市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0,9.[16]郴州湘南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0,9.基金项目院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1〕128号);2013年衡阳师范学院教研项目(JYKT201313)。

作者简介院马勇(1979-),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饶平(1960-),男,湖南衡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刘勇(1962-),男,湖南衡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