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士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外科护士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杨春霞

杨春霞(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55036)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7-0122-03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及各种压力的增加,WHO在全球人类健康状况的评估中发现有70&左右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而且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发展和持续蔓延的趋势。在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压力较大、工作繁重的医院在职工作人员普遍对自己的亚健康状况没有察觉,护士群体的亚健康状况更为严重。我国过去关于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研究多为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方法单一,定性分析尚未有来自临床的实验室依据,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以社会心理因素为多,躯体疾病研究的较少[2],因此,此调查结果为研究护理人员生理机能的改变提供了临床依据,丰富了以往仅仅从心理健康测评及从压力源角度去分析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资料。为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层次探究护理人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综合健康状况填补了临床依据。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5~8月,在某医院对1598名在职医院职工进行体格检查,其中35~39岁者278人,男性49人,女性229人,从事护理专业76人(33.1%);≥40岁1320人,男性43人,女性882人,从事护理专业281人(31.8%)。

1.2检查项目

35~39岁包括一般状况(体质量、身高、血压、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家族史);内科、外科、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尿;血液生化;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40岁包括一般状况(体质量、身高、血压、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家族史);内科、外科、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尿;血液生化;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内科、外科、妇科常规检查+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测、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肝、胆、胰、脾、双肾)。

1.3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生化检查:采集每例受检者空腹状态血样,利用酶比色法,检查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2700。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东芝Nemio30超声诊断仪。宫颈刮片:液基细胞学薄片制片检查法。诊断标准:血压升高标准:血压≥130/80mmHg;高血脂症标准:甘油三酯>1.7mmol/L或总胆固醇>5.7mmol/L;血糖升高标准:空腹血糖>5.55mmol/L;肝酶升高标准:丙氨酶氨基转移酶>40U/L。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体检结果

2.135~39岁职工体检结果(见表1)

表135~39岁职工体检结果

2.2≥40岁职工体检结果(见表2)

表2≥40岁职工体检结果

表335~39岁护理人员与其他职工体检结果比较

2.4≥40岁护理人员与其他职工体检结果比较(见表4)

表4≥40岁护理人员与其他职工体检结果比较

3讨论

3.1体检综合结果

本次体检显示,占发病率前几位的是以血脂升高、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为主,尽管其发病率低与社会人群发病率(2005年对11142例体检者的体检结果为血压升高26.3%,血糖升高21.3%,血脂升高35.3%)。此三高症状已是亚健康人群的显著标志,脂肪肝发病率为35%,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计的17%增加了一倍;乳腺异常率、甲状腺异常率也较高,以乳腺增生、甲状腺增大为主,其发生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认同的是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压力过大有关,而护理人员的发病率比医院其他在职人员更高。35~40岁的护士在高血脂症、甲状腺异常、乳腺异常三方面经卡方检验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40岁在职护士在高血脂症、血糖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甲状腺异常、乳腺异常及脂肪肝方面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护理人员与其他人员显著性差异的因素

3.2.1工作因素

护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性质是轮班工作制,不分昼夜,不分班次,没有法定节假日,导致生活规律改变,基本睡眠得不到保障,使得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值夜班是被迫熬夜的代名词,众所周知经常熬夜的人会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一昼夜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量比规律起居的人平均水平高出50%,血管紧张素增高50%[3]。因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使护理人员的生理及心理不断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有研究报道,巨大的工作压力易使护士群体中焦虑失眠、心境抑郁、心里紧张的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甚至产生疾病等。本调查从临床数据证明,护理人员出现高血脂症、血糖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甲状腺异常增生、乳腺增生均比其他人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护士过劳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各种疾病发病年龄低至30-40岁,这组人群往往是医院临床科室内的骨干,是中坚力量。他们处于在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将全部热情与精力都投入工作,很少顾及自身的疾病和劳累。在这种长期紧张工作、过度劳累、缺乏锻炼的情况下,因身心的巨大压力而引起老年病、慢性病提前来临。

本调查中显示,护士出现一系列的生理症状,例如头疼、睡眠障碍、胃肠道不适等,进一步则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及精神症状,例如易激惹、易疲劳、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差错事故频繁出现,护士身心疾病增加,给医院及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疾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士应通过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测,早日发现蛛丝马迹,并立即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3.2.2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比其他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应激危险性和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工作中的应激因素已成为一种职业危险。工作的琐碎、繁重,人员的相对不足,护理设备投入过少,使护理人员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而且主要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长期面临这种不良情境的刺激,造就了护理职业环境中的高紧张度、高危险度、高责任感。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中其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医务人员。持续性高水平的应激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护理人员工作得不到休息,心理压力增大,精神极易焦虑、烦躁,人体内迷走神经会过去活动,并受到被动刺激,从而使内分泌水平失衡而紊乱。因此,护士长期处于工作、生活、精神压力下,对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严重的损伤作用,进而对全身其他系统产生影响。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的工作倦怠是增加不良疾病的因素。研究表明护士的工作倦怠发生率高于医院其他卫生人员,护士疲劳综合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护理工作要求高度的情感参与,护士情感极度奉献给自己的工作和病人,在工作中承受了高水平的生理和情感压力,她们以护理他人为中心,自我照护处于其次,缺少对情感的宣泄,易使护士产生工作倦怠及身心疾病。

3.2.3生活方式因素

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饮水不足、食用快餐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护士工作的性质使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达到80%,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是慢性疾病日趋加剧的主要因素。

3.2.4角色因素

临床护士多为女性,女性本身具有高焦虑倾向,加上家庭、功能工作的双重压力易使护理人员发生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因为她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工作中,既要当好医生的助手,与要做病人的好护士;她们往往面临着比男性更加恶劣的竞争环境,在家庭中,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儿媳。当多重角色发生冲突并出现矛盾时,护士所面临的职业紧张及机体的疲劳感自然较高。除了分担家务,还要经历妊娠、分娩、哺育等特殊的辛苦与痛苦,在默默承受的过程中,身心疲惫,体能匮乏,激素水平会一波三折。此次调查显示,乳腺、甲状腺异常检出率护理人群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充分证实了护理人员的内分泌调节机制明显低于其他人群,护理人员更易患内分泌系统疾病。

3.3对策

3.3.1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膳食结构,均衡营养,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劳逸结合,增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定期进行减压训练,如闭目养神、深呼吸、音乐治疗等,以此增加生活情趣。

3.3.2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护士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可能造成的身心压力,保持心态乐观向上,积极应对生活与工作压力,敢于面对现实。护士不仅需要来自同事、朋友、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赞扬和鼓励,更需要领导的信任和激励。护士需要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好的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为护士的身心减压,才能使护士的身心压力有机会得以释放,以保持平衡。护士的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应对能力,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以适当地方法和途径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学会必要的自我调适技术与方法,以便救助自己,帮助他人。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防御,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宣泄郁闷情绪,松弛紧张状态,维护自身的神新健康。

3.3.3自我健康促进

个人的自我调适是应对应激工作的关键。护理人员应正确认知自己及所从事的专业,自觉纠正对护理职业的狭义理解,敢于面对现实,勇敢接受挑战,愉快地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工作,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正确的定位。用积极的认知和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加强继续在职学习,及时寻求信息,接纳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会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提高应付行为及应付方式认知的改变。识别和控制工作中的应激源,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测评,及时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并为需要者提供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

3.3.4重视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医院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掌握护士身心健康变化动态,举办各种形式的相关知识培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管理者应更好地掌握护士身心及家庭状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排班方式,增加特殊岗位人员的编制,对工作量大、环境差、风险大的科室给与人力、物力等倾斜政策,采取轮转制度缓解压力,或者打破常规,实行多种模式排班,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护士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更有利于正面职业心态的培养,把疾病危害降低,减少家庭与社会压力。Who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需求,有的放矢的调节负面情绪。

3.3.5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获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研究表明,在无严重生活事件存在时,个体的心理状况和疾病的症状水平可随着社会支持而变化,且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社会紧张。社会支持通过生活事件直接发挥社会功能,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医院要通过社会媒体采用不同形式向社会作科学的宣传,确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并从实际出发积极维护护士的权益,例如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支持护士的学历教育,提供发展的机会,修正职称晋升政策,增加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等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普及保健和自我防护知识、提高意识,制定定期疗养制度,避免长期超负荷工作。

4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正视其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不断促进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此调查结果为研究护理人员生理机能的改变提供了临床依据,丰富了以往仅仅从心理健康测评及压力源角度去分析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资料,促进了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重层次来探究护理人员综合健康状况的进展。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单医院内的护理人员存在地域性差异,建议护理工作者做更多大样本,大范围,深层次,系统地调查研究,尤其应把社区护士、农村医院护士等基层护士作为研究主体,这样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反映出现代护士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月平.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当代护士,2005(9).

[2]曾淑贤.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调查分析.当代护士,2005(10).

[3]江芹,许平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