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戚杰

(贵航三零二医院精神科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采用单纯性帕利哌酮治疗的是对照组,在其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对患者加以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在结束护理治疗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在入组后4、8及12周时,两组患者WMS、PSP评分递增,PANSS评分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入组后12周时,相较于对照组(27.8%),观察组脱落率(11.1%)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入组后8、12周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WMS、PSP评分较高(P<0.05);入组后12周,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PAN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干预,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及认知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社会功能;精神状态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80-02

精神分裂症是环境和精神活动不协调,以思维和行为、情感分裂,个性改变为主的精神疾病。需长时间口服抗精神药物治疗,是一种慢性病,但是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社会认知功能呈衰退趋势,病情较容易反复发作,较难以融入社会[1]。心理干预可有针对性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此次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采用单纯性帕利哌酮治疗的是对照组,在其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对患者加以综合心理治疗模式。排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严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内分泌患者、物质依赖患者。其中观察组年龄为(19~50)岁之间,男20例,女16例,病程为1~7年;对照组年龄为(20~49)岁之间,男22例,女14例,病程为1~7年。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上等方面,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采用单纯性帕利哌酮治疗的是对照组,在其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对患者加以综合心理治疗模式。给予对照组1次/d,起始剂量为6mg的帕利哌酮缓释片,早上服用,按照患者个体情况,在服用5d之后,对剂量进行调整,维持在6~12mg;观察组:用药等同于对照组,是基于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了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共治疗时间为12周。

1.2.2综合心理治疗模式(1)心理干预:需于2周时间便进行1次支持性心理干预,通过护士及心理治疗医师完成,将护患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引导患者及其家属认识治疗带来的好处,且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鼓励患者继续治疗,强化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了解患者和社会、家庭相处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正确性指导建议。修正患者不合理的信念及思维,帮助其可认知自身心理状态,将对患者有利的行为模式重新建立及培养起来,帮助患者渡过危机,减少患者和社会家庭的冲突;(2)健康教育:需进行每2周1次的健康教育,时间是30min/次,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包括组织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进行心理素质的专题训练以及组织健康活动进行干预治疗;发放健康宣教手册,组织由心理医生,专科护士、医生进行集体健康知识的授课;分别对个体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施教计划;选择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及疾病背景的患者及其家属,组织小组,以一个患者及其家属为中心进行讨论,加强大家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医护人员最后以总结发言的形式强化教育成果;

1.3观察指标[2]

在结束护理治疗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Epidata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护理治疗观察以及研究所用到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WMS、PSP、PANSS评分

在入组后4、8及12周时,两组患者WMS、PSP评分递增,PANSS评分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入组后8、12周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WMS、PSP评分较高(P<0.05);入组后12周,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PANSS评分较低(P<0.05),见表。

2.2对比两组患者脱落率

观察组入组后12周脱落率为11.1%(4/36),8周为5.6(2/36),4周为2.78(1/36);对照组入组后12周脱落率为27.8%(10/36),8周为13.89(5/36),4周为8.33(3/36)。入组后12周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脱落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伴焦虑症状,轻则影响其安心住院治疗,不利于康复,重则产生意外情绪[3]。因此,要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接受治疗,丰富住院生活内容。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与质量是人们积极探索的主要问题,在本次研究中,经过综合心理治疗的36例患者取得了很好效果。从结果上来看,虽然两组患者在入组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各项评分均有所好转,但与对照组的36例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效果更好,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经过综合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具有更高的理解,进一步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心理治疗能巩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和职业等各项功能,提高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康复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干预,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及认知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方渝,张宏强,母福坤,等.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01):46-48+59.

[2]许仁芳.心理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9):78-80.

[3]孙先广,李国明,李瑞生,等.系统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04):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