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尖部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岩尖部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相毅刘秀丽

相毅刘秀丽(河北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外科0530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079-02

【摘要】本文报告岩尖部脑膜瘤8例的手术结果。这类肿瘤的早期临床表现为Ⅲ、Ⅳ、Ⅴ、Ⅵ颅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以三叉神经痛和面部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多见,随着肿瘤的生长方向不同和体积的增大,其受累部位和结构亦有所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此类肿瘤常因累计鞍旁、海绵窦、上斜坡、桥小脑角以及所在这些部位的重要结构,给手术造成很大困难。本组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各1例,无手术死亡。7例随访2-3.5年,效果满意,文中对手术途径和手术操作技术进行了讨论和介绍。

【关键词】岩骨尖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

岩尖部脑膜瘤是脑膜瘤中少见的一种类型。由于这一区域的解剖关系特殊,行全切除手术较为困难。自2003年3月以来,我们为8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临床资料

(一)性别与年龄:本组男3例,女5例。年龄27-69岁,平均41岁。

(二)术前症状和体征:全组均为缓慢起病,病程3-10年,平均4.7年。其表现分别为:(1)颅神经麻痹:分别见Ⅲ:4例,Ⅳ:3例,Ⅴ:6例,Ⅵ:7例,Ⅶ、Ⅷ各2例,Ⅸ、Ⅹ各3例,Ⅻ:2例;(2)三叉神经痛4例;(3)单眼(患侧)突出2例,伴结膜水中1例;(4)小脑共济失调4例;(5)脑干症状、包括对侧不全瘫痪或病理反射3例;(6)颅内压增高4例;(7)卧床不起1例。

(三)手术与结果:8例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采用颞下、枕下开颅各1例;颞枕-枕下开颅,横窦不予切断,由上下两个视野切除肿瘤6例。手术中均需切开小脑幕。肿瘤的切除程度分为三种:(1)全切除:瘤体连同粘着的硬脑膜及小脑幕一并切除,共6例;(2)次全切除:肿瘤及受侵小脑幕全切除,与之粘着的硬脑膜部分切除1例;(3)大部分切除:瘤体及受累的硬脑膜、小脑幕全切除,遗留粘着于颈内动脉(海绵窦内)上一片瘤组织1例。治疗结果: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4例,好转(遗留部分症状和体征)3例,症状缓解、仍然卧床1例。手术后CT强化扫描复查6例,均显示肿瘤消失、

(四)随访:本组随访7例,时间为2-5.5年。其中恢复原工作3例,改做其他工作(包括退休能做正常家务者)3例,生活自理1例(出院时卧床者)。

讨论

(一)关于手术入路:岩尖部脑膜瘤为止较深,这一区域的解剖关系复杂,因而选择理想的手术入路,保持宽阔的术野和良好的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到达岩尖区域的手术途径主要有下述几种:(1)颞下入路[1]:行颞部开颅,沿颞叶底部进至岩尖区线路肿瘤,小脑幕切开或不切开[2];(2)翼点入路[3]:经翼点开颅,沿外侧裂及颞叶底部到达岩尖区;(3)单纯枕下入路:做一侧枕下开颅,形成横窦下骨窗,经桥小脑角到达岩尖区,切开小脑幕行肿瘤切除;(4)岩骨小脑幕入路[4]:做颞枕骨瓣,切除乳突和岩骨后部,显露乙状窦至颈静脉球,切开小脑幕到达岩尖区或斜坡区;(5)颞枕-枕下入路[5]:小脑幕上、下联合开颅,形成颞枕-枕下游离骨瓣,咬除颅骨尽可能靠近颅底,横窦切断或不切断,切开小脑幕到达岩尖区或斜坡区。本组采用颞下(1例)、枕下(1例)和颞枕-枕下入路较为适用于岩尖部脑膜瘤的显露和显微镜下操作。具体方法是:皮肤切口自耳廓上2cm开始,弯向后下,到达乳突后方发际内,再弯向内下,止于颈部中线外侧4cm处的发际内。切开皮肤,软组织向两侧牵开,作带蒂的颞枕骨瓣,枕下开骨窗,显露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切口的幕上部分沿中颅窝底及横窦上缘,幕下部分沿横窦下缘及乙状窦后缘。沿岩骨嵴后方1cm处切开小脑幕至肿瘤侵及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位于中颅窝的肿瘤主要用颞下途径为主予以切除。肿瘤骑跨与中-后颅窝时,宜采取幕上-幕下二个术野,先经颞下途径切除岩前部分,然后经幕下切除岩后部分。

(二)手术操作:到达肿瘤即改为显微镜下操作。切除肿瘤的方法是:首先显露肿瘤一部分外侧面,然后将肿瘤的基底与粘着的硬脑膜一并分离。分离一片后,将肿瘤的游离部分用双极电凝处理后(或用超吸)切除。分离与切除反复进行,直至肿瘤基底全部游离。由于肿瘤的供血主要来自基底部的脑膜动脉,基底部游离后,血供已基本离断,瘤体出血很少。但是,由于颈内动脉在其前外侧破裂孔入颅后,仅由硬脑膜覆盖[6],分离累及此处的肿瘤基底时应予以小心,切不可损伤,本组尚无肿瘤侵入破裂孔。Ⅲ-Ⅷ颅神经常与肿瘤有粘着,其中Ⅴ、Ⅵ颅神经因长期挤压而萎缩呈薄膜状,术中很难分离及保留。Ⅲ、Ⅵ颅神经均位于肿瘤内侧,多系推挤故较易分离,因此基本上后颅窝和骑跨于中-后颅窝的病例中,都被肿瘤推向外下,所以这二条神经常附着于肿瘤外下或下极,显微镜下能够清晰的辨认和分离,一般不会损伤。肿瘤与中脑、脑桥以及大脑后、小脑上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粘着,有时这二条动脉有分支进入瘤体参与肿瘤的供血,因此处理肿瘤内、上表面时尽可能避免对这些结构的过多操作,绝不可损伤,尽管已经小心、轻柔的加以注意,本组仍有2例分离此处时出现心率变慢、呼吸表浅和血压不稳,甚至自主呼吸暂停(1例)等生命体征改变,术后分别经4、7天抢救后才逐渐清醒。肿瘤侵入海绵窦,在向前方生长的病例中较为常见,切除这部分肿瘤常需切开海绵窦上壁或外侧壁,此时的窦壁已不完整,并常为窦外肿瘤的延续,大多长入海绵窦后部,亦有全部填塞者。切开窦壁首先保护好位于外侧的Ⅲ、Ⅳ、Ⅴ颅神经进入窦内,用双极、超吸、剥离子或取瘤钳分离、切除肿瘤;一般情况下切除过程中海绵窦由于肿瘤的填塞并无大的出血,即使有出血用浸泡过凝血酶的明胶海绵填塞也不难控制。但应特别注意不得损伤窦内的颈内动脉而招致大出血。因此有人主张[7]凡手术中可能伤及者,宜先暴露颈部或岩骨段以及床突上段颈内动脉,一旦窦内颈内动脉破裂,可暂时夹闭其远近两端,予以裂口修复。若不易分离,也可残留小片瘤组织不予切除,本组仅1例1cm×0.5cm×0.3cm瘤组织残留于该段颈内动脉上,已随访4年仍无CT复发表现。

(三)术后并发症及其治疗:此类肿瘤手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有二组:(1)颅神经损害:可因术中分离、牵拉和断离所致。本组术后均有个别或多个颅神经损害,大多属于一过性,临床上不需特殊治疗和处理。有3例术后发生咽麻痹(后组颅神经损伤)而给予鼻饲,分别于7、12、27天拔出鼻饲管而自行进食正常。2例出现角膜溃疡(三叉神经损伤),经眼科处理而痊愈。(2)脑干损伤:本组出现2例,于术中分离肿瘤包膜时已经出现生命体征改变,术后未清醒,经气管切开、鼻饲、脱水等抢救后,分别于4、7天逐渐清醒而好转。此外,消化道出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应予以重视,宜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永杰.岩斜区脑膜瘤临床治疗策略[D].吉林大学.

[2]胡广甫.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32例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

[3]胥伟华,孙广滨,陈晓平,陈群,方勤,孙娜,张燚,张竞飞,任明中.桥小脑角段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测量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10)[2]秦国强.性激素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昌大学.

[4]孙志强,张琴,邢连梅,王建琴,茹祥政.乙状窦后径路脑底手术3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18).

[5]李正益,施炜,倪兰春,陈建.经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研究岩斜区的显微解剖[J].江苏医药,2009,(11)[5]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07).

[6]陈立华,陈凌,刘丽旭,鲍遇海,吴浩.内听道后壁磨除在前庭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治疗中的作用(英文)[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01).

[7]王国良,涂兰波,赵刚,高寒,白红民,王伟民.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鞘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