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加强桥梁文化建设助推公司效益增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加强桥梁文化建设助推公司效益增长

傅林海

中铁大桥局宣传部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外协队伍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基础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外协队伍的管控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效益,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和信誉形象。加强对外协队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共赢的战略劳务合作伙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对农民工的管理是外协队伍管理的主体,管好农民工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正确的引导,我们只有把农民工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诚地帮助他们树立梦想,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党群工作协理员;外协队伍;严把关口;管理服务;保障机制;责任落实;引导机制

企业文化的强盛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法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企业已经不断深挖自己的文化,从既有的表面文化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今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从国家到乡村,从央企到微小企业,渐渐掀起了文化的改革和发展的思潮。

公司的战略思想是“党建引领、科技强身、管理健体、文化铸魂”,换句话解释就是“有方向、有血肉、有体格、有灵魂”。硬件是企业的体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没有了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公司作为央字号企业,应该与时俱进,打造先进的“桥文化”,把“桥文化”的进步和公司效益的增长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迈开“桥文化”和公司效益的两只脚,稳步前进。“桥文化”是左脚,公司效益是右脚,公司发展的步伐要靠桥梁文化带动公司效益循环迈进。我们要把桥梁文化建设和公司效益增长摆在同等位置,避免“短板效应”,让文化和效益“同命运共成长”,保证公司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一有承传有影响才有效益

发展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加速推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要使桥精神、桥文化、桥科技不断的传承,站在世界桥梁建设的顶峰,“引领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打造“百年老店”,创造更多的财富,让“企业兴旺员工幸福”。

1、有承传。一个优秀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个优秀家族有自己独有的家规,靠的就是一代一代的承传和发扬光大。“大桥人”传承了“建成学会、奋发图强、厦门神话、向莆速度”等优良传统,形成了“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培育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桥文化”。大桥人50多年的开拓创新,50多年的奋斗拼搏,50多年的科学技术积累,都深深地影响着公司每一位桥工。我们要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从表层的公司历史说教到深层的公司文化理解,使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桥梁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让桥梁文化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有影响。影响力就是效益,企业文化的影响覆盖到全体职工,这是基本中基本。“桥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公司这个狭隘的范围,优秀的文化不仅自己的职工知道,应该让更多更广泛的人知道。应该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被动对外宣传自己文化到主动了解公司的文化转变。二是要从广泛宣传到重点宣传重点对象转变。影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等于影响一群人;影响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等于影响全中国。

3、有效益。企业文化的效应是效益和企业的持久。要通过“企业兴旺员工幸福”理念贯彻落实,来增强公司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感悟到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企业兴旺了,自己才能幸福,让员工站在企业的高度,保持“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业”的工作态度,不断进行“桥文化”体验,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桥文化”的力量,创造最大的效益。

二有高度有重点方能创新

每个时期,我们公司的所处的市场大环境都不一样,都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梳理我们的“桥文化”。每个时期,我们打造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项目的环境,政治的需要,侧重构造新的架构。时代在进步,文化也要进步,只有站在一个时代和一个行业的高度,去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桥文化”才有创新的可能。

1、有高度。“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大小小修桥筑路的施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我们要将“桥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发挥“四位一体”的建桥文化核心竞争力,发挥50多年建桥文化的优势,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定准基调,站在时代的高度,搭建先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桥梁文化新架构。

2、有重点。公司作为国家专业桥梁施工企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工程项目,那么项目文化自然就是桥梁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谐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关键,制度文化是保证,物质文化是基础,和谐文化是目标。项目文化建设是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最佳途径。项目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桥文化”在全国各个工地落地生根,通过项目文化把“桥文化”在工地再塑造,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的宣传和升华,提升“大桥局”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

3、有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桥文化”的行业特色是非常鲜明,我们要将“桥文化”的独有性进行再挖掘、再发现、再锤炼,让它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创新“桥文化”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使这些新的“桥文化”演化为新时代企业的主导文化。文化创新要有效地同公司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桥文化”建设是公司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有人才有方法才有形象

人是一个企业核心的核心,没有人什么都是虚无的。有了人才,有了正确的方法,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做出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了这些基础,公司才有良好的形象和广泛的影响。

1、有人才。人乃企业之本,企业无人则止。我们站在建筑施工企业之林,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施工技术,还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建一座桥梁,树一座丰碑”,这个“丰碑”是我们优良的企业形象,其背后聚集着高素质的建桥施工队伍。要建立优秀的企业制度,核心问题是企业体制问题,企业体制的核心问题终归人本问题。

2、有方法。企业文化不仅仅在嘴上说说而已,要继承、要发展、要创新,还有执行。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因此,“欲”是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因此,“桥文化”的继承、创新和执行,管理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觉实践“桥文化”,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我们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翁,也要处处、事事体现“桥文化”的要求,真正把文化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只有上下同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有形象。公司之“形”有企业形象、项目形象、领导形象、员工形象四个部分组成。公司形象是社会大众和员工对公司整体的评价,是“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和“影响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基础,是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是“桥文化”的一个外部标志。工程项目形象是面,是“桥文化”在全国各地集中展示形象的窗口,是“桥文化”滋生和进步的发祥地。展示良好的项目形象能给人以信心和信赖,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员工形象是点,领导形象是点中之点,是点和面的纽带,是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的核心。

四、有思路有制度有环境必将发展

眼界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制度就是规则,是公正和约束力的准绳。环境是生产力,做环境就是做文化,做环境就是做效益。

1、有思路。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在于有组织、有规划的推进各种文化体系发展。从精神文化到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谐文化各个体系的逐层推进。贯彻企业核心价值观,结合施工生产和工程项目流动频繁的实际,统领全员思想,形成共同意志。不厌其烦的宣传“跨越天堑超越自我”企业精神,不断发掘和选树公司典型的桥梁工人,以精神感化人,以榜样带动人,使公司的党建文化、廉洁文化、项目文化专项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升华,为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2、有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只有把“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各项制度和全体员工的行动中,特别是融入到制度中,特别是落实到施工生产的行动中,让项目文化在现场落地生根,企业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要有计划、有考核,要同部署、同推进、同奖惩,让文化固化到企业机制之中,才能做到“共创价值”,达到“共享成果”的公司愿景。

3、有载体。公司作为国有企业,要打好“政治牌”,党建引领公司文化发展的方向,要筑好公司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先要抓党员队伍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楷模”;再抓员工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并把这项活动延伸到全国各个工地,通过抓员工的技能、业务、素质提高,进而不断增强员工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最后借助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争创“文明办公室”、“明星员工”等活动,鼓舞士气,增强战斗力,让公司上下有比、学、赶、超的氛围,不断培育桥工团队精神,构建和谐、有蓬勃生命力的建桥队伍。

4、有环境。人是企业核心的主导者,人文环境是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公司从“靠事业留人、靠待遇留人、靠情感留人”的人才战略开始,到“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到“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最后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升华。公司还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让员工感受到“桥文化”的魅力,让所有职工相信公司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同时,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