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谢亚红

山东省栖霞市苏家店中学265300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发明的源泉,同样,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催化剂,是成为化学家的原始动力,只要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降低坡度从生活现象入手

化学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常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到了初中后,这些现象被归类为化学这一学科,当学生拿到课本后会发现,原来这就是化学,其实他们看到的仅仅是化学的一中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化学?学这门学科有何用?学生的脑子里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前几堂化学课的效果如何,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巧问激趣,让学生爱上化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了能将化学课本上的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揣摩学生的内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多次运用设问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可你们知道食盐是什么物质吗?燃烧、铁生锈是何现象?水壶里的水垢是何物?你能鉴别复合肥的真伪吗?若隔壁在炒菜的时候,我们有何感觉?等等。通过反复设问,最后引出中心思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学习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这些设问把化学所研究的课题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2.试做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实验,它主要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成功地演示实验,经常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引入课题时运用演示实验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潜能。因此要求这类实验要新奇、生动、有趣和出乎意料。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图略):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蛋稍少的抽滤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不动,接着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抽滤瓶中,轻轻震荡,学生们惊异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他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浓厚的爱好,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二、真情关爱,让学生喜欢老师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常有这种情况:学生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门学科,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另外,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复杂,学生往往感到凌乱、难以掌握,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对学科容易失去信心。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最好能设计一些简单提问,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必胜信心;同时授课时还可以从山西的假酒惨案谈到饮食卫生,从百万富翁谈到诺贝尔奖,从世界杯足球赛谈到运动中的化学知识,以此诱导学生向往奥妙神奇、变化无穷的化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使学生对化学课一见钟情,觉得化学教师可亲、可敬、可爱,化学课有趣、有味、有用。

三、联系生活,重视家庭小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少,而家庭小实验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化学“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立足实验这块化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实验教学。使眼与心、手与脑、行与知、学与创,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化学实验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化学教学,使原来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总之,要使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获得保证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也是根本,更是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加快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