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分析

周文瑾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四川成都610052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微环境损害,该种疾病与造血干细胞、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微环境异常有关,该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就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受各种外界条件或内部条件刺激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变弱或衰竭现象,从而降低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减少外周血全血细胞的数量。通常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是重度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目前在国际上共同承认的理论是由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骨髓造血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并且伴有大量的临床治疗数据能够表明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伴随对其研究的进展,大量研究成果显示,获得性AA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因自身免疫状态异常等造成骨髓衰竭性疾病。本文通过对AA患者的免疫异常、干细胞异常和遗传易感性作简要概述,对AA的发病机制的现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说明。

1免疫异常

1.1适应性免疫异常

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明,AA患者CD4+与CD8+T细胞比例呈异常状态。AA患者体内活跃性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功能亢进,能够很清楚的显示其抑制骨髓细胞的生长。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能够起到保证体内环境稳定、肿瘤免疫监测、诱导免疫耐受和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作用。

1.2固有免疫异常

固有免疫由自然杀伤(NK)细胞、吞噬细胞及其补体等组成,功能包括细胞毒作用、自然杀伤活性(受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分泌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等,目前已经在肿瘤、病毒和免疫调节等领域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技术成果。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NK细胞与AA的症状发生有很大的关联性。

1.3免疫抗原激活

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具有最强性能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是树突状细胞(DC),根据来源和功能将其分为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两种。其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是伴随着共同髓系祖细胞而产生,能够生成表达CD1a、CD11c和E-cadhefin、Bribeck颗粒的不成熟DC,而后面部分则能够提取抗原,并渐渐成熟,高表达(MHC)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炎性细胞因子等使Th0极化至Th1细胞,从而启动细胞免疫。

1.4T细胞免疫激活异常

T细胞激活标志就是CD69,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植物学凝素刺激前,其CD69表达率与正常人有较大的差别,在受到PHA的刺激之后,CD69表达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是处在预激活状态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Th1与Tc2细胞会分泌I型因子,Th2、Tc2细胞则会分泌II型因子,两种因子会相互抑制,引发疾病。

2干细胞异常

通过对AA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缺失状态研究探索,能够发现AA患者体内的CD34+细胞数量和造血祖细胞的特定亚群数量与正常状态数量相比大大减少。通过对血细胞数量估计可以大概确定干细胞储备情况,这将是评价非移植治疗效果的最好标准。小分子干细胞刺激因子能够改善慢性难治性AA患者的血象和初治患者血液学恢复能力,这就表示在极低增生的骨髓中也会产生干细胞,并且具有良好的增殖信号敏感性。

3遗传易感性

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研究表明,端粒修复复合物的突变现象也在普通成人患者病例中存在,这就使原本先天性和获得性AA的清晰界限变的模糊不清。端粒是由数百个六聚体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染色体末端受到端粒结构保护,使DNA剪切酶不会将其当作片段或外源DNA进行处理。但是,伴随DNA复制过程的不对称性,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都会伴有端粒DNA的损失。在现实中,端粒也和正常细胞一样存在老化的生理现象,同样有一种分子机器能够积极补偿端粒的损失,而这种分子机器叫做端粒酶或端粒修复复合物。其结构上包括逆转录酶编码基因TERT、端粒酶RNA模板编码基因TERC和稳定蛋白包等。

获得性骨髓衰竭疾病患者体内的较少的干细胞需要维持正常外周血细胞数,使其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速端粒损耗。AA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具有高度异质性,主要呈现非整体倍数状态,而几乎没有随机性、非特异性染色体异位的现象,通常存在的异常核型发生频度大概是-7/7q-,+8,+6,-13/13q-,-Y,5q-,+9/+9q等染色体异位和复杂核型异常,而这种异常是一过性自发的或者会在治疗后恢复正常。

4结语

AA是由于各种内部或者外界原因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异常现象是AA患者的主要变现形式,特别是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的异常和AA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对A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其中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表现异常、致病机制和病因,将对AA的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很大的指引作用,并为找到治愈AA患者的有效手段提供了方向。目前AA的有效治疗技术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在下一阶段,需要在保证患者治疗过程成本低、治愈后不复发、治疗手段安全有效等的前提下,对AA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梦迪,刘黎琼,王淡瑜,卢博,王欣,崔海燕,刘泽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K和CIK细胞与疗效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6(11)

[2]吴迪炯,周郁鸿,沈一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认识及优势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3)

[3]夏乐敏,王运律,胡琦,孙思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与多因素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08)

[4]杨雪,孟海涛,钱文斌.卡马西平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浙江医学.2013(07)

[5]谭振胜.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6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