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防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防范

谢青蓉

(绵阳市经开区松垭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23)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急诊急救患者护理过程中关于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防范。方法:从2016年3月到2017年4月期间本院急诊所收治的所有急救患者中选取其中的4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这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和识别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院前急救依从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精神,从而提高第护理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急诊急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07-02

受急诊科科室特殊性的影响,急诊急救患者中护理风险因素的发生率也比较高,为了更好的控制和降低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发生,本文对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和相关的有效防范处理措施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4月期间本院急诊所收治的所有急救患者中选取其中的4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这48例患者均为危重急症患者,患者的病发时间在2小时内。在这48例患者当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64±11.18)岁。在这48例患者当中,从患者的文化背景来看,中专及以下的有30例,高中的有14例,大专的有4例;从患者的疾病类型来看,高血压脑出血的有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有5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15例,药物中毒的有5例,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的有9例,急腹症的有6例。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对这48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者这48例患者入院急救期间的相关医疗护理情况等档案资料,了解患者在急诊急救护理过程当中是否出现了不良护理事件或者是护理风险,如果存在护理风险,对导致这些护理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因素进行探究和分析。

1.2.2护理风险因素的防范措施首先,在护理人员这一因素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方面,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医院或者急诊科室需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法规的专题学习。结合急诊科室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指导和督促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奖惩制度、岗位调换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意识的培训,显著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邀请县级以上专业人员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专业技能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在抢救技能、医疗器械的使用能力、护理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训、训练,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益[1]。

其次,从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预防管理制度。一套健全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能够为医患双方的利益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有效的对护理风险纠纷进行预防。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一方面是要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有效的制度,比如护理风险的记录、护理报告的签字确认、护理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登记,同时将不良反应的情况、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等根据相关的程序上报。另一方面让护理风险预防管理制度的执行成为惯性,让医护人员在护理风险预防管理制度下完成医疗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在任何紧急的情况下都可以高效、有序的运行,保质保量的完成。

再次,从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方面来看,完善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管理使用制度,确保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与管理有据可寻,有理可依,在完善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管理制度下,医疗器械的使用能够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标准的操作程序执行,有效的提高药品的使用安全。改善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管理,一方面能够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安全、可靠[2]。

最后,从患者自身方面来看,要求护理人员热情、亲切、耐心的接待患者,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焦急的心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将疾病的治疗过程、手术程序、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的告知给患者及其家属,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疾病,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和负面情绪,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和相信医护人员。

1.3观察指标

对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院前急救依从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导致急诊急救患者出现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是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淡薄,护理技能有待提高;二是急诊科缺乏健全完善的护理风险制度;三是缺乏有效的医疗器械、药品管理制度;四是患者自身因素。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院前急救依从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院前急救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如表1所示。

3.结论

急诊科是医院病种最多、重症患者最集中、急救护理工作最重的科室,也是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在急诊科,由于急救患者病情严重、复杂、病情变化快,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要求也非常高[3]。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本文针对这四个方面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了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院前急救依从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这表明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和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美,赵毅,曾琪,廖申玉.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3):161-162.

[2]江春艳.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的因素识别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12-313.

[3]牛香群.急诊急救患者护理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防范对策[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6,7(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