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儿科护理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研究

赵承燕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儿科二十八病区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肢体语言通常被广泛应用于销售、广告及服务等多种行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儿科及肢体语言沟通具有的相关特点,以及在儿科护理中积极使用肢体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从而发掘医护人员借助肢体语言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及时的诊断出病情,而且更能使患儿积极的配合治疗,极大的缓和了护患关系,对患儿的病痛治疗和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效果研究

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小,各方面的发育还不成熟,生活也不能自理,假如患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病情,因此在儿科中除了正常的护理之外,加强肢体语言沟通的新护理模式显得极为迫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加上现在的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重心,相应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孩子患病,家长就会处于焦虑、着急的状况,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以语言沟通为主的临床疾病护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相应的以儿童患者及家属全面身心健康的护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肢体语言沟通的阐述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穿着及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除了大家熟悉的语言沟通外,通过身体的某种动作来传递信息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沟通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借助身体的的手势动作、目光、面部表情及姿势等具体动作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它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具有真实性和可视性两个主要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在临床工作中对护理工作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医护人员有效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患儿身体的早日康复,而且能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从而极大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矛盾和法律纠纷。因此医护医院除了传统的语言沟通方式外,更要寻求像肢体语言等有效的沟通方式,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二、儿科护理的特点

(一)儿童时期的特点

儿童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体格和智能是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和变化过程中的,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一旦患病,多变、紧张、烦躁和苦恼等不稳定的负面情绪在儿童身上表现的就会越突出。儿科在患病方面主要有两个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一是易发病且相互传染。由于小儿身体的脏腑比较娇嫩,各种机体的物质和功能都处在发育和完善状态,这一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体质都很嫩弱,因此极易受外界的感染,且一旦患病,病情变化快;二是患病后易于康复。由于小儿身体新陈代谢快,身体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强,相对于成年人对病情的反应很灵敏,一旦患病后,医护人员只要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找出患病的病因,患儿很快就会康复。

(二)儿科护理的特点

由于儿童的生长及发育特点,决定了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它需要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复杂多变的不良因素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儿科护理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更广泛的、综合性的特殊护理要求。传统的儿科护理主要是医护人员通过语言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很多情况下,患儿并不能明确的指出自身的病痛,而家属又不能全面的表达患儿的情况,因此有效的沟通方式显得尤其重要,肢体语言沟通模式正逐渐应用到新的儿科护理模式中。

二、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理念实施的具体措施

肢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如何将肢体语言有效地运用到对儿科患者的病情治疗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切实站在患儿及家属的立场上,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心理情感,更需要护理人员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有效的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通常在对患儿进行常规的观察、处理病情的护理外,可以加强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以期能更好的帮助患者解决病痛。肢体语言沟通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主要描述端庄的仪态、微笑的面部表情、友善的眼神交流及恰当的抚触动作等肢体语言对有效沟通的积极影响。

(一)端庄的仪态

一是要注意身体的仪态,讲究穿着整洁,步伐稳重,时刻保持精神焕发,积极塑造医护人员的美好形象,从外表上不断拉近与患儿及家属的距离;二是再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时,态度要端正,说话要大方得体,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增加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微笑的面部表情

首先,在接待患儿时,面带微笑可以缓解患儿和家属的焦躁、不安及痛苦的情绪,积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其次,在询问病情中,用亲切的笑容关心询问患儿的病情,可以有效的缓解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紧张感,达到安抚患儿哭闹不安的情绪,从而缩短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使患儿能更好的配合检查和进一步治疗;再次,要认真听取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要求,自始至终确保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反之,如果医护人员表现的漫不经心,不关心患儿,不利于患儿病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

(三)友善的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充分利用眼神与患儿进行交流,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肯定、鼓励、真诚及赞赏的眼神可以稳定患儿的情绪,反之冷淡、自大及漠不关心的眼神会让患儿及家属心生反感,就会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四)恰当的抚触动作

对患儿恰当的抚触,可以安抚患儿的情绪,使患儿积极的配合治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针对年龄较小的婴儿时,通过触摸婴儿的小手与婴儿肢体接触,让婴儿感受到温暖和安全;针对年龄稍微大点的患儿时,通过轻拍患儿的肩膀,轻触患儿的额头,来检查患儿是否感冒或发烧等症状,能让患儿感受到关心,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

三、在儿科护理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的意义

儿科的特点决定了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的使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已经很难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常常需要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来不断提高护理的质量。

(一)加强肢体语言沟通更能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单纯依靠语言的沟通已经很难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积极有效的运用端庄的仪态、微笑的面部表情、友善的目光及亲切的抚触等这些无声的语言,有时更胜过有声的语言。通过运用有效的肢体语言,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在观察患儿身体状况的基础上,准确的查找病因,大大缩短患儿与医护人员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误解,安抚患儿家属急躁不安的心态,通过其家属的描述,查找真正的病因,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的为患儿实施有效的治疗方式。

(二)加强肢体语言沟通更有利于治疗患儿的疾病

在护理过程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充分发挥其优势特点,通过与患儿密切的交流沟通,能帮助患儿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了解患儿的心理及情感要求,这大大降低了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能使患儿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减轻病痛的折磨,极大的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不断加强肢体语言的沟通,不仅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而且更有利于患儿身体的早日康复。因此可以通过在其他医学科室不断加强使用肢体语言沟通,逐渐探索肢体语言在其他行业的良好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薇,郭冬梅,李文秀.儿科护患沟通障碍的常见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9(03)

[2]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医学,2010(12)

[3]王宗娟.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