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整治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生态整治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崔鹏

重庆近平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重庆401147

摘要: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对土地生态整治的要求也加大。本文阐述了现代土地整治的目标,整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相关调查,分析将生态整治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整治,发展;应用

目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多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标,与此同时土地整治的负面效应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部分地区盲目进行土地开发,大规模开展“硬化工程”,导致当地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迁徙通道及能量交换途径被人为切断,生物栖息地遭到惊扰、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同时,大量现代化机械设备、爆破技术、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土地整治施工中的投人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十三五期间,国家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空间均衡”、“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等生态理念。因此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应积极融入这些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土地整治的生态和景观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生态土地整治。

如何进一步强化哪些理念和工程技术措施,是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

关于土地整治的综合性论述较多,内容包括从过去的地块合并、基础设施建设到现代土地整治,涵盖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农村发展、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关于土地整治目标和范围如下:1)土地整治是解决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2)土地整治目标不仅仅是要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而且要推进农村综合发展和乡村复兴。3)通过对破碎化田块整理和土地权属归并,扩大农户土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农户竞争力;4)通过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网络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乡村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重构,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乡村经济多样性,扩大就业,提高乡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6)在国家层面上,农村土地整治要提高农、林、牧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并协调农业、交通、环境、休闲娱乐和文化遗产保护效益,改善农村社会和经济条件,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7)发展和目标不同,土地整治的内容也不同,但不管何种土地整治,以农村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整治应是整合化的、多部门联动的、多学科合作的、信息化的参与式的。

二、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措施

1、加强土地多功能性研究,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土地多功能包括财富储备、生产、生物生境、气候和水文调节、物质储藏、废弃物净化和污染修复、生产和生活空间需求、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空间连接、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等功能。土地整治在重点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的同时,应加强提高土地的生态景观服务能力,构建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美学价值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理论,揭示了农村景观中田埂、防护林、田块、林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斑块”如大小田块、水塘、小片林地等都具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廊道”是连接斑块的线性要素,具有运输、生物迁移、美学视角等功能,而“基质”是农村的优势景观类型,如农田或草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研究是景观结构优化和设计的基础。景观格局的优化是控制生态过程良性发展的主要措施。通过构建马赛克样的、具有多孔和透水性的乡村空间基质,提高景观异质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和生境;通过线状廊道规划设计实现景观生态网络化,提高景观连通性,减小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成为空间规划和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通过设计小片林地、树篱、缓冲带、树丛等,提高乡村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通过改变空间格局(配置)、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多样化,提高景观绿量和“碳汇”;通过景观格局与洪水和其他灾害等过程的研究,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设计。土地整治应提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基本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核心区斑块、缓冲区、廊道和踏脚石。不同尺度的土地整治尽可能实现生境网络化,但在不同尺度上需要考虑的景观结构不同,分析的内容不同。在大中尺度上(省、市县),重点应建立生物生境保护区、构建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在中尺度上(县域、乡镇),重点是提升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比例和质量、功能的连接性;在小尺度上(村级或农田),重点是提升自然和半自然生境质量、多样性及景观美学价值,强化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生态景观服务能力、碳汇能力。

2、加强生态化景观化技术研究,完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的韩国、日本,绿色基调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尊重各种生态过程,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因地制宜建设生产基地和乡土景观,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景观及其生态要素,这是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各省先后开展土地整理工程标准修编,国土资源土地整理中心与欧共体合作建立了《土地整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生态和景观化技术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但与国外土地整治技术相比,中国现今在相关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生态景观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相对滞后,需要根据城乡一体化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标准。农村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生态性、乡土性、美学性、人性化、精神性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和乡土景观设计手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乡土景观设计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也就是培育驯化的自然,形成“人类化的自然、家畜化的自然、驯化的自然、温顺的自然、健康的自然和弹性的自然”,使人产生亲切、舒适及家的感觉。根据土地整治技术发展,农村土地整治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生态景观建设技术有:生物生境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体(河流、沟渠)生态景观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保护以及乡村景观风貌提升技术。

结论:

论文针对土地整治存在问题,探讨了城乡统筹下农村土地整治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和景观建设技术。1)在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做好与已有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和工程标准的衔接工作。在土地整治规划阶段应进一步强化的内容有:景观特征评价和提升、水土气过程的景观安全规划、生态网络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乡村旅游生态景观规划;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做好与原有沟路林渠田设计标准和规定衔接、融合,达到一体化建设目标要求;2)重视土地整治规划的层次性和尺度性,做好上下层次各类规划分析和整合,以及基于生态过程连续性的同一层次各类规划的整合;3)不同层次尺度和类型的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和任务不同,考虑的因素也不同,并非所有土地整治规划都要开展各类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地区发展目标,以及土地整治项目的层次性和要求来确定,增加其中几个或全部规划和设计,或是强化已有的工程建设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永为,吴克宁.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9).

[2]刘志坚,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赵建宁,洪土林.我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04).

[4]罗明,王军.浅谈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