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初班语文教学法———“预“”读“”感”“析”“练”五步教学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浅谈内初班语文教学法———“预“”读“”感”“析”“练”五步教学法

李悦

李悦

〔摘要〕内初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经过两年的教学摸索,我总结出了“预”“读”“感”“析”“练”五步教学法。

〔关键词〕内初班语文教学“预”、“读”、“感”、“析”、“练”五步教学法“内初班”是一个诞生不久的名词,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留下了无尽的难题:学生读书怪声怪调;作业的语序乱七八糟;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莫名其妙……作为一名内初班的语文教师,经过两年的摸索,我总结出“预”“读”“感”“析”“练”五步教学法。

首先是“预”。何谓“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预先、事先”的意思[1]。在《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的重要性。所以,我在教授每一课之前,都要叫学生“预”。我的“预”有我特殊的要求:一要学生将自己不认识的字一个个查出来,并标上音;二要学生查一查不理解的词语;三要学生把我选择出的重要段落中的每个字都标出读音,并练习将其读准。比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要求学生将最后一段的每一个字都标上读音,并朗读准确。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含义也很深刻,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并为课文理解打下基础。学生要做到将音读准,必须反复多次地练读,这样就可以有效纠正学生朗读时的“怪声怪调”。经过“预”,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上课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是“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多了,它的意思自然而然就领悟了。所以在每一节新课上,我都会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读书活动基本会占到课堂时间的一半左右,有时甚至更多。有的老师说这样太费时间了,这么多时间读书又用什么时间讲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读书有几大好处,第一大好处是可以纠正学生那蹩脚的普通话;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是我并不是单调地让学生读,是要让学生逐渐读出感受,读出感情来,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2]如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并且读了出来,难道他还会不理解吗?还需要老师讲吗?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在学生能将文章读准读熟后,我用“接读法”和学生轮流朗读“春花图”这一段,我读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学生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再读“花里带着甜味儿”,学生接读“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当我读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一句时,我有意将“闹”读成了“叫”,读完后,有一个学生纠正我的“误读”,我装作不介意地说:“虽然读错了,但是意思差不多,问题也不大。”多数学生默默点头,个别学生若有所思,极少数的学生面露疑虑。我又追问:“难道不是吗?比如大家自由活动时,我说,‘不要闹’和‘不要叫’,不是差不多吗?”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要闹’是说不要大声吵也不要打闹,‘不要叫’只是说要安静些。”“哦,我明白了,看来,‘蜜蜂嗡嗡地闹着’和‘嗡嗡地叫着’还真有点不一样啊!”我感慨道,“那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在我的引导和铺垫下,学生对汉语字词表意的丰富性有了新的认识。

再次是“感”。“感”即整体感知,是阅读者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经由某种捷径而不是按照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3]。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文章脉络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要达到“感”的目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由此谈到了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总之问题可以涉及主题,可以针对内容,可以体会情感等。不过,“感”一定要从整体上着手,最忌将课文弄得四分五裂。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能这样让学生去“感”,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也会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而日渐敏锐。“感”需要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切身体会,老师是无法代劳的。

再次是“析”。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对“析”有这样的解释:“分析、剖析、辨析。”[4]我国古人学文也非常重视分析的作用。陶渊明在《移居》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由此可看“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内初班学生,我觉得不要分析得太过于透彻,过于艰深。如过于艰深,会令学生费解,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分析到什么程度才行呢?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能回答这三个问题: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时,我组织学生围绕着几个问题进行了学习:济南的冬天跟别处有什么不同?怎么看出不同的?直接写“风小”、“响晴”不行吗?

学生在一次次有计划的朗读中,自然理解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和对比写法的妙处。当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能力的增强,我会不断提高要求的标准。

最后是“练”。顾名思义,就是练习。一篇课文学完了,要想知道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教学效果怎么样,这就得靠作业来巩固和检验了。对于内初班学生的作业,我有两个原则:①重视基础,基础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

所以每次作业我都会布置生字词练习,学习古诗文时还会检查默写。②难度适中。既不要太简单,也不要过于艰难。简单了学生做起来没什么价值,太难了令学生望而生畏。

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我都会精心挑选,力争让学生练有所得。即使是练习册上的题目,我也会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选择,并分层布置相应的作业。

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2中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0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4中国古典名著精品·礼记.远方出版社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十中学4420148EducationResearch教育研究JIAOYUY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