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李玲

李玲(福清第二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其实质在于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和实质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符合这两方面条件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意义的。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是指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一方面是说学生所学习的材料与其它的知识、客观事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它们之间意义性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是指学习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包括三点:首先,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

简而言之,有意义学习就是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运用其已有的先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抓住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正确运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谈将有意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创造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使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逻辑性。高中生物课程侧重于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从教材编排来看分为3个必修模块,依次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围绕生命系统展开: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阐述分子与细胞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遗传与进化侧重于阐述生命系统的连续性,以及生物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侧重于从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的调节机制及与环境的关系,这三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身就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体现其逻辑意义,给学生呈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不过,现行人教版教材中也有部分章节的安排有一定的跨度,缺乏逻辑意义,如必修2模块中开篇就安排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学生缺乏减数分裂、遗传基因等铺垫知识,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编排,形成有逻辑意义的教学,也可以根据编者的意图,追寻发现的历程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

2.构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2.1激发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意向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主动对设定目标追求和尝试,才能使学习变成有意义学习,否则就只能是机械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在学习时积极建构自己头脑里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正对性的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实践情境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2.2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先行组织者

2.2.1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对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意向后,并不等于就能独立地思维和获得思维结果。如果教师所呈现的学习材料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完全脱离,那么,学生对这种材料的学习只能是建立表面联系的机械学习。奥苏泊尔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对于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适当观念,要想掌握这种新知识实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呈现的概念、原理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完全脱离,那么,学生对这种材料的学习只能是建立表面联系的机械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施教班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从教学角度看,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学生认知结构: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

2.2.2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要高于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形式呈现,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同时又高度概括了正式学习材料的关键内容。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中充当桥梁作用,使学生易于同化新材料。如在学习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时,直接讲述,学生不易理解。可先通过“细胞核的结构功能”一节中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介绍,建立先行组织者,通过先行组织者的讲解,能很容易地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又如从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人教版)“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的整体结构上看,关于细胞结构的概括性知识在初中已经基本学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按照细节逐渐分化的,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教师可使用“细胞的结构(显微)”的概念图让学生回忆先前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关于细胞显微结构的知识去同化高中教材中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知识。

2.3引导学生合理同化

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的进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越能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而学生通常会因后有知识的介入,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干扰、抑制,并且增加了混乱度。要将新知识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必然会在头脑中有一番自我组织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更要帮助学生将后学知识有效地融入已有知识中,使之相互作用,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即要引导学生合理同化。在此提供以下几点参考做法:①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围绕新的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要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获得清晰的概念;③通过文图相互转换,加工知识;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运用知识活化知识;⑤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来标识新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认知结构中构建起新旧概念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完成同化。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关注教学效益,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设计和调控生物教学,当然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并且与其他教学理论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意义学习吴光明《现代教育科学》2007.6

[2]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肖玲《中学生物学》2007.3

[3]解读“有意义学习”邓玉文《素质教育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