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浅谈新时代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

罗谷荣

四川南充蓬安县周口中学校6378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对错误思潮和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因此,培育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时代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冲击了那些过时、守旧、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如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耻谈物质利益、不讲经济效益,以及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等传统观念;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又形成了许多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生价值观,如自主的观点、竞争观点、效益观点、风险观点、平等观点,以及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另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导致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价值观念的泛滥。现实社会生活的这些剧烈变化,必然波及到青年学生,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为明显。当代未成年人的生活成长环境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让广大未成年人接触外部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多。现在的这代未成年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优越的环境里成长,没经历过大的波折,心里承受能力差,人生阅历有限,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实践,对事物的认知不免陷入片面化。一些未成年人对错误思潮和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未成年人时期,不仅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强化价值观引导,未成年人就难以明事理、辨是非,将来也难担大任。另外,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出现偏差,一些未成年人极度的追求物质生活,大肆铺张浪费,精神世界空虚,甚至有自杀倾向等行为的发生。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认识能力不强、道德意识薄弱,因此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追求以及道德规范的遵守在现实面前变得很脆弱。尤其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追求物质生活和感官刺激,而忽视内在精神追求。

二、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有怎么样的行动。因此,培育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成年人现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期,可塑性最强,培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公民道德价值取向,对未成年人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当代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培养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社会关系,未成年人从出生到步入社会之前,有多半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最早、最直接、最长久。家长要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注重家庭美德教育,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关心他人,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是未成年人性格的塑造者,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行为。家长只有以身作则,树立责任意识,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才能要求未成年人做到富有责任感,办事认真仔细。与此同时,家长就应该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使家庭幸福和谐,打骂孩子的封建家教恶习要坚决杜绝,实话实说,有话好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传统教育

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开展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其固有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人民的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培养未成年人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刻、最根本、最永远的是爱国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全过程。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3、榜样引领起好示范带动效应

榜样不仅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的基本态度。引导学生寻找影视上、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4、形式多样加强宣传齐抓共管重视社会力量

未成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形成,既需要学校、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全社会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坚决抵制打击腐朽没落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社区活动、观看影视作品、主题演讲、积极倡议等形式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崔振成.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德育,2014.(05).

[2]王旭丽.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