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1-04-14
/ 2

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

张晶

张晶(中国网通七台河市分公司,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在传统的科学技术看来,人是没有感情的客观世界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附庸,人生活在不幸的幸福中。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要使一切人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关怀;功能

1科学技术及其功能

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是一个被人们玩得非常时髦的词汇。但是科学技术是什么呢?所谓科学技术,它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科学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知识体系的一个门类;

(2)实践中应用科学规律的方法。它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同样,要对技术给出一个适当的解释,也是相当困难的事。在“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技术改造”、“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技术专利”等说法中,“技术”一词的内涵就不尽相同。埃吕尔认为,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也就是说,技术是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从广义上来解释技术。我们一般认为,技术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物质方式、方法的总和。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在科学中存在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产生新的技术。同样在技术中也存在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形成新的技术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步融合,形成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和技术日益难解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人们就把它们干脆统一起来称呼,不再区分哪个科学,哪个技术。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不仅是物质力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它通过直接与间接、融合与冲突、竞争与合作、“暴风骤雨”式与“潜移默化”式等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悬于人类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它对社会有着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本身以及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不可避免的显在或潜在的种种恶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就充分地看到这一点,并由此认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已经陷入困境,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暗淡。

2传统科学技术视野中人的缺失

在科学技术的视野中,世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巨大而永恒的迷”。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人类只是这个物质世界在无限的因果演变链条中的产物。人与其它的存在物相比而言,人无非是有智慧的存在物而已。客观事物的存在井井有条,它们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相互作用,把世界联为一整体。在传统科学技术视野中,随着科学技术将世界模型向深度和广度、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扩张,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似乎变得越来越渺小。

如果说“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恢复了理性的权威。科学技术的成就越大,显示着理性的威力也越大,而这种“单线联系”一旦被过分强调,就必然走向无视一切非理性因素的极端理性主义。这种精神的偏执发挥,从而使理性掩盖一切、否定一切、排斥一切,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足”或“误入歧途”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并取得的长足进步,对看待人自身这一问题上,发生了改变。笛卡尔认为,身体是机器。斯宾诺莎则认为人是纯粹依靠逻辑指导而行动的人。塞拉斯认为,“科学是万物的尺度,即判定什么存在或不存在的尺度”。俄罗斯别尔嘉耶夫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把人置于新的自然界现实面前,而这个现实不是进化的产物,不是有机过程的产物,而是发明、创造的产物,组织的产物。从有机生命的观点看,科学技术意味着非精神化。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精神没有能力控制他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控制被解放了的,前所未有的能量。机器对人说:我不需要你,我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做一切事情,你可以销声匿迹了。人在自己的发明创造前是无助的。就连在现在的许多科学史著中,都充满了“科学味”,却缺少了“人情味”,过于强调理性的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抹煞了感情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命运中,总是悲剧性的。人先是自然界的奴隶,于是开始英勇斗争,继而成了他自己建立的国家、民族、阶级的奴隶,于是他又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接着,又成了他自己组织起来的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奴隶,人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机器。在科学技术的世界图景中,我们得到的是抽象,失去的是形象;得到的是“本质”,失去的是“丰富多彩”;得到的是精确的细节,失去的是朦胧与整体的美。总之,人变成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不再是人本身,科学技术是初为人所发明、创造,为人类自身服务,逐渐地,人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受制于技术,受制于机器,人成为技术的附属品,是一种技术生物、技术事物。

不仅如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包括人类的生、死、性行为,在相当程度上被机器代替或以机器为中介。商业也基本上电子化了。文章的语法也要用计算机软件包来检查。如果你给某人打电话,对方不在场的话,接你电话的很可能就是电话录音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稳步地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代替。在我国电话普及程度比较高的今天,逢年过节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便打一个电话了结了回家的愿望。马尔库塞认为,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当代工业社会,以富裕的生活击败了内心的不满和抗议,人的全部生活都变成了一种工艺的或技术的综合体。高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刺激了人们的消费个体,使人们在满足物欲的过程中沦为物质的奴隶,在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们得到的物质越多,就越感到精神无所归依,生命无处安顿。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而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占领人们的私人空间,技术的进步使社会拥有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更容易使人葬身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之中;技术的进步使个性受到了压制,人生活在不幸的幸福中——并且是不得不生活在不幸的幸福中,从而使人成为丧失了否定、丧失了批判、丧失了超越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3重建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在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人文关怀,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意思:

3.1全面关注人;

3.2关注全体人;

3.3全过程关注人。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相信使方法进一步发展就能使我们了解整个的人这一信念,以各种形式为人所坚持。尽管它们确实在一定限度内是有效的,但这个假定的整体始终都只是包容一切人性存在的大整体中一个整体,而决不是这个整体本身。因为人的整体远在任何设想的客观化的事物之外。人的存在可谓是“敞开”的。人总是超过了他们自己所知或所能知的一切。阿尔贝特·史怀泽也认为:“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有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行”。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人的问题始终是他注意的中心问题,他一贯关注人的地位和命运问题。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我们认为,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中国台湾“中研院”的李亦园认为:在未来,应该赋予人类以人文的基本关怀:他人的关怀、民主的关怀、文化的关怀、全人类的关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第二次人文关怀思潮,反对让人成为物的奴隶,要求永远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提倡人有高于物的价值和尊严。也许由于中国正迫切需要逐步走向富裕,该思潮并未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但是,这股思潮正如像西方罗马俱乐部提出的那份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命运一样,很快就会得到大家的关注。实践已经逐步证明了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

总之,不论怎样,科学技术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又把人逐渐沦为了物质财富的奴隶,科学技术的附庸,这完全是人想控制一切、征服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作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越富足,人们追求审美、渴望和谐,恢复“天人合一”,充实人类心灵,避免人成为物的奴隶、科学技术的附庸的意识就越强烈。我们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类能学会按照自己的生命本能,用社会财富来塑造自己的环境,能够同自然界保持平衡,能够同科学技术相协调,也能够同人类社会自身相一致,每个人都能在此条件下全面而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