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喻海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喻海筹

喻海筹

湖南省宁乡市人民医院410600

【摘要】目的研究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52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后,按患者入院时间排序编号,抽签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加压钢板行固定治疗,研究组使用带锁髓内钉行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关节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关节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进行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输血量;关节恢复时间

四肢创伤骨折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主要由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导致,多数患者骨折后经有效治疗可有效愈合,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折愈合不理想,存在骨不连情况的几率较多,严重影响骨折功能恢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需要进行后续治疗[1]。以往临床多采用加压钢板固定的方式进行骨不连患者的治疗,近年来带锁髓内钉的应用逐渐增多,两种方式均比较常用,效果有所差异[2]。本研究就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52例,均为本院收治患者,对象筛选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3月,获患者及其家属许可,按患者来院顺序编号后抽签随机确定分组。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3.75±3.21)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47±1.34)个月;研究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5岁,平均(43.77±3.18)岁,病程5~12个月,平均(8.51±1.33)个月;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检查确诊骨不连,未合并新增外伤,患者无凝血障碍,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知情同意,有关证明文书由患者亲自签署。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常规给予局部麻醉,于患侧做切口,切开皮肤,依次剥离阔筋膜、股外侧肌,使骨折位置充分暴露,观察患者具体伤情并据此确定所需加压钢板的长度,依次置入加压钢板和皮质骨髓钉,常规使用加压螺旋进行固定,并视患者具体伤情进行植骨操作,完成后,检查固定效果,确认状况良好后,逐层缝合伤口并常规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常规置引流管。

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常规局部麻醉,于患侧做切口,切开皮肤,依次剥离阔筋膜、股外侧肌,使骨折位置充分暴露,将骨不连位置骨膜剥离后,于骨不连端执行修复操作。观察骨不连位置的横断面或者梯形断面的具体情形,使用骨刀将硬化骨折凿除,以扩髓器实施扩髓,选择大转子顶点做进针点,将髂骨块植入骨不连端,进行骨折复位后,遂用髓内钉进行固定并在髓内钉上下两端安装锁钉进行二次固定,观察复位良好,固定效果理想后,逐层缝合切口,常规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常规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严密监测手术全过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进行统计测量并比较,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要求患者每周前来复查,对比两组患者关节恢复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相关手术指标及患者关节恢复时间等计量资料均以(表示,比较差异行t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参考,界值0.05,低于该值,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对比结果

两组的手术切口大小接近,手术时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监测情况()

2.2两组患者关节恢复时间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关节恢复效果更快更理想,关节恢复时间为(18.17±2.15)周,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33±2.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2,P=0.001)。

3.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不愈合临床上比较常见,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正常生活有严重影响,需要对骨折端进行修复并实施植骨,加压钢板以及带锁髓内钉治疗均是临床相对常用的治疗方式。

加压钢板治疗应用时间长,利用加压钢板实现良好复位后,使用皮质骨髓钉以及加压螺旋进行固定,能实现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治疗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术中失血较多,影响患者骨折部位的气血运行,加之需固定在骨不连位置外侧,弯曲等活动产生应力较大,摩擦部位易出现感染,且会延缓骨折愈合,恢复时间较长[3]。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直接对骨折端实施修复,采用髓内钉固定,修复效果更好,使用锁钉进行二次固定,固定效果好。髓钉等与骨折部位及周围组织接触面积小,损伤更小,不仅能减少术中失血量,减少输血量,对骨折部位的活动限制也较少,可有效减少感染和延缓骨折愈合的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术后恢复好,引流量也随之下降[4]。而手术操作难度与加压钢板固定相比也并不高,手术切口与手术时间与前者差异不大,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同样很高。本研究中,给予研究组患者带锁髓内钉治疗,在相关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给予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带锁髓内钉治疗,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是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振中,侯瑞青,沈静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8):1345-1347.

[2]宋孝言.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26(21):143-144.

[3]骆永锋,龚劲纯,吴俊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193-195.

[4]梅永林,刘波.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