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

吴妹

身份证号码:44088219850406XXXX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于农村的规划力度,在此过程中如何对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证。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建筑设计

引言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要以农村规划布局为研究,重视合理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从而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能力,以为农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1新农村规划布局

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刺激住房需求的升级。现阶段农村以自建房居多,住宅零散杂乱、布局松散,环境破坏严重。同时攀比风陋习的影响下,土地面积浪费严重,新农村建筑缺乏长效、科学的规划。建筑布局过度要求高度、体量,适用性较弱,未明确起居、休息空间的界限,部分住宅户型生搬硬套城市格局,功能实用性不强。

设计乡村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时,应当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与区域自然成长相适应。设计、布局、规划过程中应遵循布局形态规律,以因地制宜为指导,以便利性、惠民性为何出发点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在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凸显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整体空间结构,合理分层,紧密布局,有序规划。进行空间设计规划时,要保证道路井然有序、分流设计地下管沟,保证户与户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私密性,保证邻里自由交往、独立不封闭,紧密不干扰。设计农村建筑规划时,要协调统一不同功能的空间,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现有农村居住环境。

建筑物设计时,要合理选址,保证居住的安全稳定性。对此要以避开灾害多发地为主,以平坦开阔地带为首选,同时居住建筑应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功能需求,符合居民经济物质水平要求。在保证布局紧凑的同时结构灵活多变,为不同农业生产行为提供便利。

如:在北方平原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保证采暖节能,应当设计不超过两层的农村建筑;

在南方丘陵地区设计建筑物时,可通过设计三层农村建筑缓解区域用地紧张问题。再如:设计垂直布局时,应合理区分内外生活空间,首层为对外交流空间,包括厨房,餐厅起居室等。在二层以上设计对内生活空间,包括家庭生活起居室、卧室休息用房等。同时应避免在庭院中设计厕所,减少干扰,尽量保证每层建筑物中都有厕所,提供生活便利。

设计建筑时,应保证动静分离的总体布局,在水平布局中分离生产和生活空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设计对立的农事器具晾晒场地,将大型农事器具在独立的院落中进行存放、晾晒。在首层设计生产用法,同时要适度隔离生活用房。

如:设置牲畜用房时,可将其牲畜布置在独立的、隐蔽的院落处。通常在下风向处设置牲畜用房。综上可知,新型农村建筑布局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实际农业生产需求合理布局,满足现代生活要求,明确功能区分,增加可用空间的灵活性。

2新农村建筑艺术形式

在进行农村建筑设计时,需避免千篇一律的雷同设计,应结合建筑区域的特点及风土人情,深挖传统建筑格局中的艺术价值,与现代设计理念、方法相结合,设计出满足新农村需求的居住建筑。

在北方进行农村建筑设计时,根据其地域平台、气候干燥、视野广域的特点,建筑物设计应保持严整规划,根据日照时间设置开阔庭院。同时结合北方植被特色、常见作物品种等,设计建筑时,应具有简洁大方的装饰,局部装饰突出重点。建筑色彩与环境相结合,保证质朴,彰显自然原色。对于东北地区,设计农村建筑时,应当可考虑寒冷多雪的季节特点,适当增加乡村居住建筑屋顶坡度,建筑色彩鲜明简单,使人们在寒冷空旷的环境中,增加一定的空间尺度,强化亲密感。对于西北地区,设计农村建筑时应考虑干旱少雨、大风沙的气候特点,适当加高加大院落,增加建筑物的敦厚稳重性,以简洁色彩装饰建筑,增加居住者的心理安全感。

南方地区山丘众多,潮湿多雨,夏季气候炎热,乡村居住建筑艺术形式宜轻盈通透,檐口出挑深远,建筑造型可以丰富多变,富有地域特点的外廊和阳台自由组合,乡村建筑色彩应清新淡雅。江南地区的乡村居住建筑艺术形式适当强调青砖灰瓦、临水建筑的地域特色。西南地区山岭起伏,平地较少,乡村居住建筑艺术形式应当具有跌落的山地建筑特点。与江南乡村建筑艺术形式不同,岭南建筑可以更多的强调装饰艺术。

进行农村建筑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建筑物既有民族风貌又具时代特色。民族区域农村建筑物设计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适宜少数民族居住。如:回族聚集地区多以伊斯兰教艺术形式设计建筑物,蒙古族地区则已草原毡房特色为主、大理白族则以粉墙画壁装饰建筑,藏族建筑物以碉楼为主表现出沉稳挺拔、立面向上收分的特点等。由此可见,设计民族地区农村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民族文化内涵,利用传统特色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激发农村建筑活力。

3新农村建筑设计实践

3.1建筑布局

农村多为联排式住宅,南北向建筑居多,因此在进行庭院设计时,需要充分结合农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此增加采光利用率,实现拔风功效。设计农村建筑时,应当对屋顶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以本无域内冬季风向计算北坡屋顶最佳坡度,以此实现控制冬季冷风的侵蚀作用,降低屋顶受冬季冷风的压力,从而控制冬季热量损耗。进行南向屋顶坡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太阳能辐射情况,保证太阳能集热器可最大限度接受并利用太阳能辐射。同时在设计农村建筑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养殖规模、饲养物种等,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对圈舍位置进行预留,合理灵活的布置家庭结构及其衍生建筑。

3.2通风与采光

在进行农村建筑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结合农村地区详情,综合地面、平面、剖面等因素对通风问题进行仔细考虑。通常建筑设计原则为:平面南北通透,内院拔风,保证穿堂风充分。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循环水池的利用情况,结合水能迅速降温的特性,设计小水池在底层架空层中,保证炎热夏季,水池可有效冷却室外热空气,冷风由风扇导入室内,提升降温效果。建筑在冬季时要关闭排风口,将雨水排干后,利用裸露的卵石铺层吸收太阳辐射,进而提升室内温度。除此之外,在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要结合自然采光设计内庭院,利用楼梯屋顶天窗提升采光效果。

3.3太阳能与沼气技术

对新农村建筑进行规划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太阳能,满足建筑的供暖、热水需求。通过热媒介质向蓄热供热装置中传递热量,以保证正常日照时,为用户提供日常所需的热水、供暖等。在炎热夏季,光照条件良好,不仅可有效实现太阳能在供热水,还能满足蓄热供热装置的蓄热需求,为冬季储蓄热能以备供暖使用。

3.4雨水回收系统

对新农村进行建设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居住建筑对水循环的利用情况。在雨水收集池内利用地下水架空层的生态微循环水产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净化,并由水泵向屋顶水箱进行运送,以此实现对雨水的再利用。通过净化后的雨水实现植物浇灌、厕所冲洗、道路冲洗、农具清洗、局部降温等。生态循环水池与地面通风口的配合利用,可有效解决闷热潮湿季节的室内气候问题。同时可通过对微循环水池设置一定的坡度便于保存雨水,通过汇集雨水充盈蓄水量,提升微循环水池的降温功效。

结束语

总之,本文探索了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方案,希望以上几方面研究,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娟娜.关于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7,15(36):104+111.

[2]万欢,万成,赵银萍.论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2017(17):18-19.

[3]包婷婷.论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2016(23):58+60.

[4]刘金萍.浅谈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居住建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