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还是归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3

异化还是归化?

张波

-浅析汉西外宣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张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作者简介:张波,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5级西班牙语言文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西汉翻译。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纸老虎”似的异化翻译,“梁祝”似的归化翻译还是国外媒体的经典翻译,都存在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优势。在外宣翻译的译出过程中,为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宣传目的,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际,我们应当采取以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主动译出中国特色词汇。

关键词:外宣翻译;归化;异化;多元翻译策略

一.归化与异化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基于文化差异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1925年在期著作《译者的隐形》中提出。本质上,异化翻译(extranjerización)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源语语言文化为归宿,接受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向源语文本作者靠拢,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的译文,以力求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从而使目标读者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具体来讲,按照异化原则进行翻译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完全异化,保留源文的原汁原味,完全异化有直译、移译和音译等几种方法;二是异化辅以同化的翻译方式,以异化为主,传递源文的文化信息,加上必要的同化作为补充,进行阐述,使得译文读者既感受到源文的文化特色,又领会到其中的涵义。而归化翻译(domesticación)则与此相反,它是指译者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以消解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使译文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感觉是在阅读本国语文本。

二.“基于异化”——外宣翻译里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实例分析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是对外宣传的一大难点,也是译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或许现有的国内权威机构、媒体亦或国外的一些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对我们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媒体《时代杂志》(TimeMagazine)和《新闻周刊》(Newsweek)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通常采用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按汉语形式直译以及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这样的译文在纯正的英文文本中凸显出鲜明的异国情调,相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来说就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此外,西班牙的国家报刊《国家报》(ElPaís)以及相关的一些学术期刊在涉及到中国特色词汇时也通常采用音译或完全按汉语形式的直译办法。例如西班牙媒体报道中曾多次出现“户口—hukou”、“高考—gaokao、屌丝—diaosi”等此种完全音译的翻译办法,大多数情况下,该种完全音译的移植后还会有一些相关的归化解释,便于读者去领会。更为有趣的是,提到当下一些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词汇,外媒也已给出了自己的翻译:西班牙国家战略研究院(InstitutoEspañoldeEstudiosEstratégicos)官网上一篇关于中国局势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了我们国内的政治热词“苍蝇老虎一起打”,他们给出的翻译是“tigresymoscas(sutérminoparalosfuncionariosdealtonivelydebajonivel)”,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中国特色词汇时,外国媒体或研究机构也倾向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我们的翻译方法选用方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对于外宣翻译,黄友义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位于“三原则”之首的是“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即作为翻译者,我们有义务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文化走向世界,得以传播。接下来,我们以“中国翻译网—中国关键词”官方网站的热点词汇翻译为例,更为详尽地分析一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热点词汇的译出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1)中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西班牙语:Lapuestaenfuncionamientodelospoderesalaluzdeldía

(2)中文:改革进入深水区

西班牙语:Lareformahaentradoenlazonadeaguasprofundas

(3)中文:三个自信

西班牙语:Latripleconvicción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涉及到中国特色的理念口号译出中,我们国家的权威翻译机构和权威网站都倾向于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因为归化策略遵守的是目的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译文可达流畅、地道,但它容易使得中国特色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消失殆尽,造成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译文中被掩盖。通过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辅以归化翻译的解释或注释,使得我国在新常态体系下的治国理念、治国体制以最真实、最贴切的方式存在和传播。

此外,在将中国文化,尤其是承载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资料译出时,我们的历史文献、官方资料以及权威杂志书目也采取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而且多为彻底异化的音译,这不仅促进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使我们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风土人情得以传承地走了出去,更为欣喜的是,该种翻译过后的成果也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对此,我们也不防看几个实例:功夫:KungFu;太极:Taichi;风水:FengShui;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词汇听起来并没有被直接、完全的音译,这是因为该类词汇译出时间较早,而且音译译出时是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方言语音为标准的,例如,“茶”、“功夫”等词汇的音译。

三.多元翻译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辩证使用

翻译策略是达到翻译目的手段,基于文化传播以及官方话语的特征,中国的官方话语(涉及政治理念与政治思想)以及民族特色词汇应采用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保留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风姿,有利于充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加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力,同时也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在采取异化法的时候,还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行不通的时候还得借助“归化”等其他一些翻译策略来实现翻译的目的。切忌逐字死译,违背译入语的语法规则,造成译文意义歪曲或不知所云,甚至影响到中国形象。

接下来,我们还将结合实际例子来说明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多元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有效实现。

(1)组合创新。发觉词汇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词汇的文化意义,巧妙地进行词汇的组合创新,有时能起到神奇的效果。

中国认为的“龙”没有翅膀、身体修长、不食人间烟火且主为金黄色,而西方的“dragon”有翅膀、躯体肥硕、食人而且多为黑色;就文化内涵,“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尊贵、威严以及善、美、神秘的化身,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荒淫、邪恶以及凶暴的象征。长期以来,汉语“龙”被归化翻译为“dragon”,一直以来东西方文化中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一直在表述同一个概念,使得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出现了极大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学者提出了为中国“龙”正名,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许多正名的“异化”策略:有将“龙”译为“long”的主张;也有学者将其译为“loong”但在众多策略里,最终将“龙”译为“liong”的译法为众多学者普遍接受。意义、符号方面,“liong”和“lion”相似,lion在英语中是狮子的意思,在其西方传统文化中也有尊贵的涵义,我们将龙译为“liong”的组合创新一方面可以引导受众者对“龙”意念想象的定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龙”得以正名,以特有的形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了西方文化,并且也丰富了目的语的词汇文化。

(2)正确选词。外宣翻译中选择什么样的词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正确与否、准确与否的问题,有时甚至还直接表现为不同的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成为重要的外交斗争手段。

例如,在“钓鱼岛”的翻译问题上词汇如何选词翻译不仅仅关乎到翻译的策略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到了我们的民族利益问题。2013年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主题为: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上,有关译者将问、答中的“钓鱼岛”无一例外地译成了“DiaoyuDao”,随后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外文版里的“钓鱼岛”亦全部照此方式译写。这体现了“钓鱼岛”的身份识别功能,彰显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意识。此外,对于诸多敏感地名的翻译,我们都要有翻译意识和主权意识。

(3)巧妙借用。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很多共同的观点和意愿,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当西方的语言中具有能够表达我们赞成或希望表达的观念而有易于为西方人理解和接受时,我们就可以借用外文词汇。

众所周知,当今国际社会中,外交言辞或外宣资料的表达问题往往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利益,而外交辞令或外宣资料又不同于一般话语的表达,我们不能一味地逐字表述也不能违背事实地想当然表述。“政治正确性”委婉语在国际社会中运用十分广泛。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性”委婉语的发展相比我国而言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这便要求我们在一些外交或外宣实践中巧妙地去借用外文词汇:dictatura:AutarquíaOabsolutismo:独裁/自力更生主义,专制;enemistad:pergencia:敌对/分歧;censura:Normalizaciónligüística:审查/语言标准化。关于“政治正确性”委婉语,国际社会早已有了一套较为发达的语言体系,掌握这些词汇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在相关的外交辞令中狡辩、说谎,掌握这一语言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在话语交涉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辨别对方的目的和意图,必要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该套语言体系,从而保全我们国家自身的利益。

(4)源语直译。这种方法和策略我们在上文中已有较多地提及,即通过对汉语词汇的直接翻译,按字面意思组合成为新词,跳出目的语的价值观语境,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这种方式开始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如果应用得巧妙恰当,可以全面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涵义,还能激发起目的语读者的好奇和兴趣。该种策略方法下的例子我们举不胜举,除去上文第二部分的例子,我们还有早些年的“一国两制(unpaís,dossistemas)”、“三个代表(triplerepresentatividad)”以及当下的一些热门词汇表述,诸如“内轮差效应(diferencialderuedasinternas)”、“新常态(lanuevanormalidad)”、“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buenusodelasdosmanos)”等等。

(5)直接音译。由于一种文化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中的空缺,并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在外文词汇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汇,这种时候,与其牵强附会,不如采取直接音译的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不会错译,而且还可以起到传播我国文化的作用。比如中国儒家、道家的一些核心词汇,如果硬要翻译成外文中的某个词汇,势必会削足适履,再比如当下外宣翻译中的一些典型词汇,“双规”“裸官”等等。关于直接音译,我们在前文中已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结语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翻译在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外宣翻译又是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如何加强对外宣传中的翻译有效性和相关的翻译策略研究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外语翻译专业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使得我们国家的外宣翻译实践更加完善和成熟,更有义务让世界倾听到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

[2]高源.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2014.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