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研究

高鹏飞

湖南省脑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研究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剖析本院自2015年01月开始到2016年12月为止接收的90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90例入选病例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45例。试验组予以介入治疗(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照组予以常规溶栓治疗。观察两组肢体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尿激酶使用量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的溶栓时间为(7.4±3.6)h,比对照组的(16.9±5.3)h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者之比为:2.22%vs.40.0%,P<0.05;试验组的尿激酶使用量为(34.7±11.5)万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3±33.6)万U,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疗效的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介入治疗的方式(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缩短溶栓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尿激酶使用量。

【关键词】介入治疗;效果;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溶栓时间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主要有3种病理类型,即:闭塞性动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大动脉炎。此病不仅能引发外周动脉血管缺血的情况,同时还能诱发感染、局部疼痛与溃疡等,若患者病情较重还需截肢[2]。现阶段,常规溶栓疗法是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效果不佳,且溶栓时间也较长。而介入治疗方法则能有效缩短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促进病情恢复。本文将重点分析介入治疗在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收录时间: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90例病例进行分组:试验组、对照组均有45例。试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53.7±6.2)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者,7例;动脉粥样硬化者,25例;大动脉炎者,1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53.9±6.4)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者,6例;动脉粥样硬化者,27例;大动脉炎者,12例。90例入组病例都有如下临床表现:局部无脉;苍白;运动障碍明显;疼痛;感觉异常。比较各组的病变类型和性别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都接受常规溶栓治疗:应用肝素、尿激酶和阿司匹林等药物,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方案,即:首先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其上下肢动脉血管的阻塞情况,然后再对其实施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扩张狭窄治疗,与此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佳的方式置入动脉内支架,本组所有病例使用的内支架都为自扩展式。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溶栓时间,观察有无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与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比较尿激酶使用量与临床疗效。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中共有1例病例出现肢体麻木等并发症,所占百分比为2.22%;对照组中共有18例病例出现肢体麻木等并发症,所占百分比为40.0%。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试验组显著降低,P<0.05,如下表1。

3讨论

有资料显示,患肢温度低、静息痛、无脉、肢体末端溃疡、疼痛与间歇性跛行等均是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多样性大动脉炎则是此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前者的病机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后者的病机为胆固醇大量沉积于人体的血管内膜中并引发管腔狭窄、闭塞[3]。现阶段,我国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常规溶栓疗法以及介入治疗法。研究发现,常规溶栓疗法并不利于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且其溶栓时间也较长,并发症较多,尿激酶使用量较大。而以经皮动脉球囊成形术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为主的介入疗法则对于改善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来说具有显著作用,但有研究发现,若仅对患者施以经皮动脉球囊成形术治疗,术后再阻塞发生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4]。对此,临床在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时,还应充分考虑采取联合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介入治疗方式。此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溶栓时间和尿激酶使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明显比对照组的40.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7.78%,比对照组的53.33%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用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效果好,尿激酶使用量低,溶栓时间短,并发症少,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毕云.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60例介入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5):576-577,592.

[2]童浩宇.介入溶栓治疗在外周动脉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2):110-111.

[3]汤连喜,陈晓林.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5):474-475.

[4]楼文胜,顾建平,苏浩波等.iFlow软件量化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流改变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9(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