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例耳鼻喉粘膜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8例耳鼻喉粘膜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李波

李波(山东省临清市人民医院252600)

【摘要】目的研究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有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8例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观察其临床病理表现,并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8例中有6例男患者,有2例女患者,年龄大小在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1岁,高分化癌有7例,低分化癌有1例,肿瘤细胞如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等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析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关键词】粘液表皮样癌耳鼻喉肿瘤免疫组化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129-01

粘液表皮样癌(MEC,mucoepidermoidcarcinoma)简称为粘表癌,多发生在涎腺、支气管等部位,资料显示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粘液表皮样癌的比例约占12%,而相对于其恶性肿瘤则占30%。[1]耳鼻喉的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在临床上不多见,早期诊断困难。本文选取8例,综合有关资料对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及诊断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病理科于2010.8-2012.8留存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其中发生于上颌窦者2例,发生于鼻腔者3例,发生于喉部者2例,发生于鼻咽者1例。年龄在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1岁。不同部位的肿瘤临床表现就会不一样,上颌窦肿瘤可出现面部胀痛,有时伴有麻木的感觉,可以引起硬腭程度下陷;发生于喉部的粘表癌早期可表现为声音嘶哑,伴随肿瘤的越来越大可能导致憋气;发生于鼻腔的粘表癌多出现肿瘤表面粘膜糜烂,同时可有鼻涕、鼻衄、鼻塞;鼻咽部位的粘表癌,多表现为回缩涕血。

1.2方法

选取由我院病理科制定的粘表癌术后标本8例,经4%中性甲醛固定,按常规切片,用石蜡包埋,部分应用PAS特殊染色,光镜观察。

2结果

2.1大体检查

肿块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组织界线存在,但没有明显的包膜,切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囊腔,其中充有粘液;有的粘表癌肿块质硬,与周围界线模糊,切面呈实性,灰白色。

2.2光镜检查

在光镜下,粘表癌的三种肿瘤细胞一般是混合存在的,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可出现移行。表皮样细胞(鳞状细胞)呈条索样分布,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差不多。中间细胞不是很多,形状大小相同,体积相对小一些。粘液细胞呈散在性分布,细胞质透明,成熟时表现为柱状或杯状。三种细胞根据其分化的不同程度,可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种亚型,本文所选取的8例,其中高分化型是6例,低分化型是2例,结果显示高分化型相对多见。

2.3免疫组化检查

本次所选取的标本部分具有非常典型的肿瘤细胞,能够明确诊断,所以未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其中6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分化检查,细胞都表现为阳性反应,PAS+100%。

3讨论

诊断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标准是发现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的肿瘤。根据细胞的比例及分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型,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其中以高分化型多见。高分化型中粘液细胞占50%以上,表皮样细胞的分化程度良好,中间细胞较少。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由粘液在间质内形成粘液湖。间质内的接机组织多有玻璃样变,可有淋巴细胞浸润。表皮样细胞形成细胞团,偶有角化珠的形成。低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中,粘液细胞少于10%,肿瘤内中间细胞或者是表皮样细胞形成实性团块。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浓染,有核分裂像。有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的浸润性强。有一部分的粘液表皮样癌是在多形性腺瘤的基础上恶变而来,其组织类型高度变异,可以表现为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样表皮样癌、鳞癌的结构。由于耳鼻喉处标本常为活检取材,于腮腺的粘液表皮样癌通过手术取得完整的肿块不同,因此在光镜下的图像不全面,容易误诊。故在诊断时应夺取材,多切片。如果不易诊断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AS(+)、上皮性标记物阳性可以协助诊断。

高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质地中等,发病年龄性别以及好发部位都与涎腺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及多形性腺瘤相似,无特殊表现及体征,临床鉴别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其病理鉴别诊断为:肌上皮瘤基本由肌上皮细胞构成,其中仅含5%-10%的导管结构;恶性肌上皮瘤是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据报道有60%-70%由良性多形性腺瘤发展而来,其余的为特发性。[2]以上肿瘤可以通过免疫组化:S-100、SMA、Calponin、CFAP、CK抗体与粘液表皮样癌进行鉴别诊断。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可以确定瘤体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但是不能确诊。本病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的额特异性低,故其诊断率不如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对于50岁以上,有疑似临床表现的额患者应留意,避免漏诊。

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首次切除术是否彻底、手术的安全切缘距离、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治疗的早晚与肿瘤的复发有关。粘液表皮样癌对于放疗不敏感,但是对于高度恶性的患者,术后化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防止远处转移,是较好的辅助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MatternJ,KoomagiR,VolmM.Associat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expressionwithintratumoralmicrovesseldensityandtumorcellproliferationinhumanepidermoidlungcarcinoma[J].BrJCancer,1996,73(7):931-934.

[2]SaveraAT,SlomanA,HuvosAG,eta1.Myoepithelialcarcinomaofthesalivarygalands:ac1inpatho1ogi(、studyof25patients[J].AmJSurgPathol,2000.24(6):76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