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探究高中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邓焕迎

邓焕迎河南省许昌高中461000

摘要: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培养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读是我们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要求列出,而且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中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一直在增加。另外教学中教师付出很多艰苦劳动,学生也辛辛苦苦学习,但效果不好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这种状况的瓶颈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差,而自学能力差的根本是阅读能力差。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

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使阅读更有效。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定理、具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的表述,都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有序的,应当言必有据,条理清晰。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每个关键字词、表格、图像都应仔仔细细地阅读,应让学生象语文上分析句子成分一样,找出每一句的主谓宾,搞清哪些是修饰限制成分,这些修饰限制成分对题目有什么作用,从而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学生阅读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句话的主语是两条直线,谓语互相平行,修饰限制成分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句话的要点有:①共有三条直线;②三条直线是空间任意直线;③有两条都和第三条平行;④结论是这两条也平行。同时,要对丰富的数学符号和图表多分析、多思考,搞清图表反映的内涵和实质。

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复读。如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就应该反复阅读,把关键字词在课本上标注出来,直到真正理解含义。对于较长的题目,也应该反复阅读,一遍读不懂就读两遍、三遍,直到理解题意,能正确解答为止。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那么让学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读懂,真正理解题意了呢?我曾经这样尝试过:在当天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自己任选一题,先把自己阅读该题的所得书面表达出来,然后再解该题。阅读内容表达包括已知条件、所求,二者之间通过什么知识联系起来,该题阅读容易忽略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有意识的培养了阅读能力,我感觉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在阅读前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总之,数学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仅仅要达到对语言的理解,更要达到对语言的转换,是学生可以从阅读材料中获得解题信息和解题能力的阅读,是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心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破影响学生数学成绩和素质提高的瓶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士键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