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调肝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李海芹王德亮李先强焉兆利

李海芹1王德亮2李先强2焉兆利2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264199)

(2山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目的:探讨“调肝活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1例,术后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术后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服用调肝活血汤治疗30d,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及近期疗效及中医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血压控制总有效率、近期疗效、中医临床疗效等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肝活血法”能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致残率,较好地控制血压,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调肝活血汤致残率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324-02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1],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凶险,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该病,以清除血肿,防止血肿对脑组织造成直接损害,降低颅内压,术后予现代医学常规对症治疗,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脑损伤。但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常不尽如人意。我们针对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积极提倡微创手术清除血肿灶,术后早期口服调肝活血汤,可以较好地控制血压,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山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与泰安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45~65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4岁;治疗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6岁。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2];②典型的颅脑CT表现,均为基底节区出血,未破入脑室,根据多田公式[3](V=π/6长×宽×层高×层数),血肿量30~40ml;③术前意识状况II级、III级、IV级者;④手术时间距发病10h以内;⑤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⑥可随访者。

2研究方法

2.1对照组治疗方法

两组均早期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均采用常规的现代医学常规治疗。

2.2治疗组治疗方法

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给予调肝活血汤口服。具体操作方法:从术后第3d开始服用调肝活血汤。治疗30d后评定疗效。

2.2.1调肝活血汤

调肝活血汤药物组成有:天麻15g,钩藤(后下)12g,川芎15g,僵蚕10g,桑寄生9g,川牛膝12g,黄芩9g,甘草12g。每天1剂,每天2次,每次150ml。

2.3疗效判定

2.3.1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血压控制情况根据平均动脉压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其中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为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较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原有症状有所好转或减轻(但血压下降须具备其中1项),为有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标准,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2.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变化的比较

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所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

2.3.3近期疗效的比较

参考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d进行评定。近期疗效根据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定。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死亡。

2.3.4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数据均经正态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3结果

3.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变化

表1两组患者治疗30d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x-±s)

经t检验,P=0.035(P<0.05)

3.2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表2两组患者治疗30d后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经χ2检验,P=0.008(P<0.01)

3.3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的比较

表3两组患者治疗30d后的疗效比较

经χ2检验,P=0.026(P<0.05)

3.5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表4两组患者治疗30d后的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χ2检验,P=0.003(P<0.01)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调肝活血法”后,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血压控制良好,较稳定,且治疗组的致残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调肝活血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总体临床疗效是满意的。因而,“调肝活血法”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新治法。

祖国传统医学将高血压性脑出血称之为中风、卒中[6]。我们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肝阳亢盛,瘀血阻络”,治疗上应“平肝熄风,调气活血”,因此在天麻钩藤饮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调肝活血汤。方中天麻性味甘平,熄风定惊,镇静安明,为“肝经气分药”,“治风之神药”,钩藤味甘,微寒,熄风定惊,清热平肝,二者合用,平肝熄风,共为君药;石决明味咸,微寒,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牛膝养血凉血、活血化瘀,补益肝肾,“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川芎辛温,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共为臣药;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使肝经之热不上扰;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滋水涵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达到平肝熄风、调气活血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天麻[7]中含有的天麻素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的作用。钩藤中含有钩藤碱,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或反射性地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所致,亦能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产生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但其作用较弱[8,9]。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具有扩张小血管、降低血压和小血管的管阻力,具有改善微循环和保护受损血脑屏障的作用[10]。僵蚕中特有的白僵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绿脓杆菌、霉菌具有明显的杀菌抑制作用[11];黄芩中的黄芩素等具有抗炎、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12],二者可有效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感染。桑寄生[13]和川牛膝[14]具有明显的降压、利尿作用。本次研究发现,调肝活血汤降压效果明显,无论是平均动脉压还是降压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总之,调肝活血汤是根据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机特点进行组方,全方配伍,共奏平肝熄风,调气活血之功,能较好地地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急性期的血压,降低其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等.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北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7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79.

[3]多田明ち.CTにす血肿量の测定(日).脑神经外科.1981,9(2):251.

[4]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N].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6]元锋国.开窍醒脑针刺法配合腹针治疗脑血管意外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17-18.

[7]冯蕾,黄志新,岳京丽,等.天麻、钩藤降血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94-95.

[8]仲耘,冯瑞芝.钩藤的本草考证及原植物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26-328.

[9]刘新民,于澍仁.钩藤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1990,4(4):27-28.

[10]王合森,赵习德.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治疗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94.

[11]董宏平,袁生.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1999,9(4):33-36.

[12]杨巧芳,孟庆刚.黄芩抗炎作用的药理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7:1443-1445.

[13]刘丽娟.复方桑寄生、钩藤汤(颗粒)降压药理作用研究[C].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14]曹飞,童平,高书荣.川牛膝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5:2849-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