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疆伊犁特殊地域特点的喘证中医论治原则

/ 2

基于新疆伊犁特殊地域特点的喘证中医论治原则

李巨琪1李鹏2王亚红3张燕(通讯作者)

李巨琪1李鹏2王亚红3张燕(通讯作者)

(1新疆伊犁州中医医院新疆伊宁835000)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3新疆伊犁州中医医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中医对于喘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等已达到了一定的共识,但地域的不同使得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有一定差异。喘证为伊犁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文基于新疆伊犁地区特殊地域特点,就喘证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予以阐述。

【关键词】喘证;中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27-01

喘证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也可因其他疾病影响肺的功能所致。该病反复发作,发作期大多存在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情况,现代医学的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有很好的疗效,但在预防复发、调节体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甚微。

新疆地处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笔者在临床工作20余年,临床治愈大批喘证患者,在喘证的中医诊治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新疆伊犁地区特殊地域条件下喘证的疾病认识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见解不同,现分述如下:

1脾虚为喘证发作的体质基础

喘证的发作有其特有的体质因素,体质是中医学特有概念,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喘证现代医学认为是存在遗传因素,这与中医学认为的体质因素很相似。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景岳全书》说:“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肺之伏痰总归于脾虚,水湿代谢不利,故而成痰所致。伊犁地区喘证患者当中,脾虚者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伊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脾胃损伤,痰浊内生,加之气候干燥,人们喜食凉食,寒凉之品伤脾,久则脾虚,形成喘证的基础体质。脾主肌肉与四肢,其中包括呼吸肌肉,这与现代医学研究是相符的。孙宏伟[1]在治疗喘证的过程中认为脏以脾虚为主,邪以痰为盛,吴瑶等从脾肺的关系论述了脾虚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影响,提出中医从脾论治的重要性。故本人在喘证治疗的间期,予化痰祛湿健脾中药治之,如:瓜蒌、半夏、杏仁等,以期减少发作次数,缓解发作时喘憋不适症状。

2肺阴虚贯穿疾病始终

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强调“因地制宜”,所谓“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集西方及北方的气候特点,《素问?异法方宜论》:“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肺主一身之气,肺为华盖,亦为娇脏,易感受外邪或受他脏传变而致气机不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作咳,久而耗伤津液,出现肺阴虚证候。肺阴不足是导致本地喘证难治的主要原因,肺阴不足虚火灼痰,故咳嗽气促,咯痰粘而不爽。喘证伏痰,加之阴虚火旺的煎熬,痰液停滞于肺部,咳之不出,形成老痰,容易复发并出现喘憋等不适症状。有研究认为,肺阴虚概括了肺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肺阴虚证患者肺功能存在损害,有高水平的细胞因子表达,且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些为肺阴虚证的存在提供了病理物质基础,也为中医临床治疗喘证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故在喘证治疗过程中,时时不忘顾护肺阴,百合、麦冬等是常用药物。一方面使伏痰有益于排出,另一方面调节体质偏盛,预防疾病的复发。

3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喘证的关键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肺病患者多伴有大便异常,肺气不通则亦大便不通,这与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关于肺与大肠的相互关系是相符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出自《内经》,为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并在后世医家及现代医学医务工作者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不断发展。虽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在中医与西医的认识不同,但在临床工作中是有共识的。现代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证实肺与大肠的相互关系。黄万洋等[2]采用通腑降气,润肠通便治疗喘证获得良效。张守正[3]治疗咳喘症采用宣白承气汤加减化裁,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喘证的治疗中适时使用大黄、火麻仁等通便药物对于喘证的治疗有不可比拟的效果。

4案列分析

陈某,男,50岁,2003年10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3年余。现病史:自2000年春季患感冒引发咳喘,此后时发时止,每遇天气变化及冬季发作,迁延难愈。发作时咽部不适,痰不易咳出,每逢天气变化,气喘加重,平素极易感冒。自感冒引发咳喘后,也曾经多次就医诊治,疗效不甚理想。查其所用中药,多为发汗解表、宣肺止咳、清热化痰、降逆平喘之剂。现症:体型肥胖,面色白,汗出,咽部不适,痰粘腻,不易咳出,纳差,食后腹胀,神倦乏力,喉中嘶鸣,咳声重浊,舌淡红等。中医诊断:喘证。辨证:脾肾阳虚,痰湿阻肺。治疗:以中医治则“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以化痰祛湿为主,建议补肾健脾。方药: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苏子10g,白芥子15g,莱菔子10g,半夏9g,陈皮9g,白术15g,火麻仁10g,桂枝10g,茯苓15g,瓜蒌5g,胆南星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服5剂。复诊:服三剂后,气急喉鸣减轻,五剂后胸闷、气短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再服5剂。三诊:诸证均大见好转,唯饮食及消化尚差,时感乏力。遂予右归丸合二陈汤作散剂常服以善后。按:临床谈喘证病机,不论外感内伤、实喘虚喘,最后多归结为“肺失宣肃,气逆而为喘”,治法也不外宣肺肃肺、降气平喘、或补肾纳气。该患者患病之初,也不能例外,然而久治不效,则不能不深思之:患者禀赋痰湿壅盛,咳嗽、咳痰、纳差、腹胀、大便排出不畅是脾阳不振,运化失司,生化乏源。肾主纳气。但这些功能有赖于宗气的支持与推动,正如《灵枢?五味》所说:“其大气之摶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邪客》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该患者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宗气本已不足,病后又屡用宣散清肃沉降之品,复伤肾中阳气,纳气功能不足,气机上逆,而发为喘证,故治疗予以化痰祛湿为法,辅以健脾益肾。

总之,喘证是一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肺部疾病,病位在肺,但常涉及脾、肾、心,疾病控制不理想,病情进展迅速,给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故积极治疗本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不仅可有效缓解疾病,亦可减少复发,增强体质。传承经典,做好临床,我们要不断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针对不同患者、不同体质、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最终治愈疾病。

参考文献:

[1]孙宏伟.哮喘证治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8(2):114-115

[2]王默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44-1845

[3]张守正.咳喘证治验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32-33

作者简介:

李巨琪,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新疆伊犁州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