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激励求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授之以渔激励求索

于少梅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于少梅266600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只是背过教师所讲,通过几年的义务教育就能让学生全面掌握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典型的知识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其它的知识,掌握学好语文的方法。就如古人所说:给他金山银山,不如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授之以渔、教学方法、语法功能、

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及课外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想象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及掌握课外知识的方法;有的同学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就欠缺;还有部分同学对于所学知识及掌握课外知识就显得很困难。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一一教给每位同学的话,从时间上来说是不允许。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给不同的学生——授之适合每位学生的“渔”。

作为学生,学习是最根本的任务。学生能否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依赖于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国东汉思想家、哲学家王符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向导,是发展智能的金钥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因此,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载着学生达到理想学习彼岸的有效工具。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说明文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如:“桥宽约8米,路面几乎与河面平行。”该句中加点的“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学生对第一问的回答总是非常干脆,但对第二问的回答却不知该怎么回答。“到底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的思维,下面本人粗谈一下在教学中是怎样帮助学生解除困扰的。

一、领会说明文中副词的意义、性质及它在该句中的语法功能。

学生不知该怎么回答上述问题,查其主要原因是没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及词语的语义、性质、语法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物质手段,语言要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必须做到“准确”,这是语言的第一要求。文体不同,市场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说明文一般抛开主观色彩,对事物不进行艺术加工,机械地拍照式反映这个特点,更决定了“准确”是其语言的最主要准则,让学生知道了这一点,有的同学会认为用“不准确”回答就可以了。但这样又有点太笼统了、太概括了,应该做更具体的说明。而要说明得具体,就必须对词的意义、词的性质、词的词法功能有所了解(该类题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副词)。学生只要知道了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掌握了词的意义、性质、语法功能,就不难圆满地回答“为什么”了。

二、指出去掉后句意和原句意的变化,点明变化后的结果,确保学生能完整准确地回答问题

古人云:“授这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了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比获取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教学中就要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出发点,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灵活的学习方法。例:“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国石拱桥》)句中“几乎”是接近,差不多的意思,副词,表示桥与河面的位置关系只是接近平行,但并没有平行。然后,再指出,去掉后变成“桥面与河面平行”失去了“接近”这个意思,点明与“实际不符,不准确”这个结果。又例:“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不死》)“大约”是大概的意思,副词,表示400米是个估计的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则变成“最深的地方有400米”,句子就失去了“大概”这个意思,与实际不符,不准确。这类题在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而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类题的回答方法、步骤,不仅有利于缩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还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劲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之目的。

总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方法得当、灵活,形式多样,才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带动其它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问题的处理途径,教给学生会思、勤思、善思的良好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