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主客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超越主客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

吴天昊

吴天昊(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1617)

摘要:人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决定了自身生产实践的方式,人类中心主义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积极影响。随着人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类中心主义暴露出种种不足。本文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完善进行论述,得到了如下结论:对于未来的生产实践,人类需要坚持的是超越主客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

关键词:主客关系;万物一体;人类中心主义;相融相通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8-236-01

1.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人类中心理论以“主体-客体”认知结构模型为核心,认为人与世界是主客关系,世界万物与人在根本上是彼此外在的,这种观点以人自身为主体,将个体自身之外的万事万物作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自身的感觉和理性认识客体的规律,由此改造,利用客体为主体所用,使得主体与客体相统一,表达为“主体—客体”在世结构,这种主客关系论在西方长期处于主导地位[1]。早在柏拉图的时代,人类就脱离了原始的万物一体世界观,由人的理性为重要凭据,构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理念世界,在自己与世界万物之间,画下一条明确的界线。亚里士多德虽然反对理念世界在现实世界外,但他运用理性研究各种事物的本质,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巨大进步,以主客关系分析事物的认知方法极大的推进了人类理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得以进步,带来了人类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隐患还未被注意。随着人类的全方位进步,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不再适合人与自然的新关系。这种认知结构所引发的实践行为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巨大危害,环境的恶化,科技对人的异化,人类幸福感的缺失,本质上都是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者从生物学角度、价值论角度和伦理学角度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反对者则从人类中心主义已经产生的危害展开责难。

2.“人—世界”结构下的人类中心主义

自黑格尔之后的西方现当代哲学家都对“主—客”认知结构抱着质疑的态度。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人—世界”合一的认知模式,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根本上是内在的,人与世界一体,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也可以说是灵与肉的关系。人寄身于世,不可能脱离世界万物存在;但若没有了人的一点“灵明”,世界万物也将没有意义,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学界这种看法表达为“人?—世界”在世结构,在该结构中,人虽然不作为主体,但仍然有极重要的作用,是世界万物的灵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作为一个有本能,有理性,有感情的存在,与世界万物相通相融,构成了所谓现实生活的整体存在[2]。这种“人-世界”世界观不是否定主客关系,而是对主客关系的一种超越。可以这么说,“人-世界”认知结构包涵了主客关系,这就是说“人—世界”认知结构没有完全否定人类中心论,不是认为人类同别的存在物没有差别,而是在肯定人类特殊性的同时,强调人与世界一体,人与万事万物不同而相通。举例说明何谓相通:任何人得知某珍稀物种灭绝,某处森林被毁,都会自发的感到痛心和惋惜,这种感情产生于利益算计之前,这就是人类与万事万物相通的体现,人的理性就是世界的理性。

3.超越主客关系下的人类中心主义

笔者认为,在“人-世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不能完全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应当超越主客关系,在人与世界一体的哲学基础上构建新的人类中心论。如果把万事万物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则不光人类种群需要传承自己的基因,其他物种的延续也合情合理。没有人会只要自己的头部而不要自己的手臂,但是当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用手臂保护自己的头颅。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爱惜并且有限度。在“人—世界”模式的基础上,由于世界与我是一体的,那么对世界万物的爱护就成为了理所应当之事,这样就超越了一般的道德范畴,不存在上述的道德关怀范畴的问题了。需要肯定的是,在目前已知的范围内,人类是最独特的存在物,的的确确拥有其他存在物不具备的能力,有卓越之处,若无理性,世界仿佛没有灵魂的躯壳。但人在认识事物之前,已经和世界产生了联系和影响,所以人绝不是对立在世界之外的,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在完成超越后的人类中心主义里,人与万物的关系应该是:共处互动,相融相通。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宋祖良:《海德格尔与当代西方的环境保护主义》,《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3]徐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0,No.7,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