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观察和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产后出血的观察和处理

谭丽辉

谭丽辉(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五常150236)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149-02

【摘要】目的产后出血是危急产妇健康甚至是危急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是产科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方法要求产科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助产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结果四例产后出血的产妇出血原因明确,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产后出血观察处理

目前,随着产科质量水平的提高,观察产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和及时正确地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全国三次在规模孕产妇死亡因素调查表明,产科出血是第一因素,其中产后2小时出血占首位。因此预防和积极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点。现将近几年在本科临床中抢救的产后出血危重病例讨论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产妇,孕1产0,妊娠40周,孕妇在当地医院待产一天后转入我科住院。查宫口扩张活跃期延长,排除头盆不称后,给予人工破膜,静脉缓推安定10mg,同时静滴缩宫素2.5u,9小时后顺产一男婴,20分钟后娩出不完整。流血约1000ml,血压70/50mmSg,脉搏100次/分。立即行钳刮术,子宫缩复差,静推缩宫素20u,按摩子宫,滴缩宫素10u,10分钟后子宫收缩良好,产后经补液抗感染,缩宫素治疗,4天拆线,痊愈出院。

例2,产妇妊娠40+1周,孕4产0,入院后4小时在会阴侧切下顺产一女婴,观察第三产程20分钟时胎盘无剥离征象,即行人工剥离胎盘。术中发现胎盘部分粘连,娩出胎盘缺损较多,行钳刮术,刮出胎盘组织约120g,子宫收缩欠佳,立即静推缩宫素,产后出血约1200ml,血压下降66/40mmHg,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静滴缩宫素10u,10分钟后子宫收缩良好,血压恢复正常。产后给以抗生素、缩宫素治疗,五天出院。

例3,产妇,孕2产0,妊娠39+2周临产,产程进展顺利,宫口开全后在会阴侧切下娩出一男婴。产时出血约300ml,产后8+小时自感头昏,心慌阴道出血约900ml,测血压70/40mmHg,子宫软,膀胱充盈,宫底平齐,立即输液并推宫缩素20u,消毒外阴,导出尿液约600ml.清出阴道宫腔积血块约400g,检查软产道无损伤,按摩宫体,静滴缩宫素20u,观察30分钟无活动性阴道出血,测血压120/84mmHg,产后5天痊愈出院。

例4,产妇,产后2+小时阴道大量出血,由“120”接入我院妇产科。测血压50/34mmHg,脉搏120次/分,面色蜡黄,子宫脐下二横指,收缩良好,轮廓清楚,会阴完整,擦去血发现左侧小阴唇内侧有2cm的纵形裂口,阴道右侧壁上有不规则撕裂,在活动性出血,宫颈9点处有一纵形裂口约3+cm,迅速缝合止血。查血型“AB”型全血600ml,输液2000ml,血压回升110/70mmHg,术后抗感染治疗痊愈出院。

2讨论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失血量≥500ml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直接影响到产妇的身体康复,一般产后2小时出血量占产后24小时出血量的首位,而且,此阶段的出血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中,如何减少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特别是胎盘娩出的出血量,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在胎儿娩出生立即静推宫缩素20u,是预防产后出血的一个有效措施。

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这些因素中,以宫缩乏力发病率为最高。本文中例1因产程延长,产妇过渡疲劳,精神紧张,造成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多量出血。例2属胎盘因素,因多次人流术引起子宫内膜炎,使胎盘粘连部分剥离面出血。例3因膀胱充盈血液滞留官腔,未及时排出影响子宫收缩,长时间少量出血未引起重视所致。例4属软产道损伤,未及时发现缝合,以至产后大量出血。

以上病例产妇出血因素明确,如能及时发现合理处理是可以避免的。椐临床观察,产后出血抢救存活的产妇,由于失血过多可引起贫血、感染、垂体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等健康损害。因此,产科医生应积极预防,及时观察和处理,做到产时正确处理各产程中的异常情况,正确及时使用缩宫素,提高助产技术,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减少因精神因素报致的宫缩乏力。产后2小时留产妇在产房内观察,密切观察宫底的高度、子宫硬度,阴道出血量、血压、哺乳及膀胱充盈等情况。产妇送回病房后仍需勤观察,嘱勤解小便,按需哺乳,并给予饮食卫生和母乳喂养的指导,医生定时给予检查记录,以减少威胁产妇生命的产后出血,降低产妇的死亡率的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应宽,江森.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黄洁敏,骆一凡.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

[3]凌荣达,顾美礼.头位难产.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4]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