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零售”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零售”发展研究

张琪

(山西财经大学030006)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外部“双升”驱动和内部渠道竞合斗争发展下的新零售,充当了流通革命的先行者。本文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出“新零售”的发展应注重零售核心价值回归;注重提升供应链整合效率;注重零售业态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零售

引言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从需求侧向供给侧结构转变,零售本身属于供给侧,又是消费和供给的桥梁,其自身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优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急需业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新零售无疑是零售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其根源在于它契合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

1.传统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就传统实体零售而言,因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及通道费等后台利润,长久以来偏离了对商品、服务、环境等零售核心价值的坚守及建设,从而导致连锁技术过剩和零售技术不足,体系内供应链建设、品类管理、服务创新等零售核心价值及内涵建设遭到长久疏忽。就线上零售(电商)而言,由于我国对网络零售监控的滞后及平台电商对以收取扣点和广告费为盈利模式的依赖,使得电商零售更多地关注商品销量而忽视对商品质量及结构的内涵建设,陷入了价格竞争的困境,并使得价格机制失去了有效向上游厂商等源头供给侧传递准确需求信息的功能,网络电商平台成为假冒伪劣等低端无效产能的倾销平台。

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现代零售业无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商品结构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造成了“消费抑制”与“需求溢出”局面同时出现。这也促使我国现代零售业亟需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实现身转型升级,而“新零售”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体更了更好的思路。

2.“新零售”的内涵及发展动因

“新零售”的提出是对传统零售理念的重塑,其本质内涵并未改变,依然是充当了商业中介,促进交易的“双向契合”,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率的解决供需困境,更有效率地实现交易,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需求,提供更好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服务。

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了8000美元,与此相对应,大量新兴消费品和服务的不断涌现,促使居民消费倾向提高。而我国消费主力转移,18-35岁的新生代和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成为我国新消费主体,这些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从众心理逐渐淡化,而体验、参与的多样化消费及定制、DIY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大规模兴起,逐渐成为主流。

一直以来,零售商依赖于数据塑造与顾客之间的互动,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向顾客深度参与的方向发展,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PC终端、移动终端、智能穿戴、传感器等)构建起“互联网+”下的新社会基础设施,为新零售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零售业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过程,即通过移动端和社交媒体互动向利用进场感应终端、应用场景定位、虚拟试衣镜、传感器、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迈进。技术发展为新零售产生提供了土壤,新零售沿着如上轨迹产生、发展、成熟。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零售”的发展路径

注重零售核心价值回归。零售企业应通过加强采购制度建设、扩大自采自营比例来深度介入商品管理;提升品类精细化管理水准,围绕消费需求,对品类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差异明显、有核心、有爆款、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组合架构;围绕移动购物时代便利化、高频次、时尚化、社交化等消费趋势,对门店环境实施升级再造及重新定位并大力创新增值服务,促使门店向智慧门店积极转型升级,以增强顾客体验,提升门店业绩。

注重提升供应链整合效率。基于终端的零售业通过积极实施加大直接采购力度及自有品牌战略可以促使其供应链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建立高效协同、反应敏锐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物流配送中心硬件设施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准,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包括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及物流配送工具的标准化,在增强体系的协同效应及反应能力的同时,实现配送的高效率与低成本运作。

业态创新是我国零售供给侧转型升级的的根本途径,也是新零售创造发展新空间的必然选择。通过释放大数据潜在能量,以“专业、精细、差异、便捷”为特征的“小业态”(便利店、精品超市等)的迅猛发展,成为零售商超转型的突破口。其具有运营模式简单、开店成本低廉、毛利高、增值服务空间大等优势,是我国高端消费崛起,个性化、体验性需求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洪涛.“新零售”与电商发展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2017(8):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