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催化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催化作用

李江

李江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222000

摘要本文对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催化作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催化作用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陶冶人的情操,激起情感的变化,增强内动力。而许多著名乐曲的歌词则是一篇篇精美的散文,甚至可以说有一些音乐的创作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才有了这些好听的旋律。因此在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与音乐结合非常紧密的诗歌及与音乐相关的课文。而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也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使音乐与语文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寓音乐于教学中,对受听对象小学生来说,那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节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那与教育内容结合的音乐作品内涵和时代背景也更有利用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把握。同时通过音乐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诱发兴趣,鉴赏能力的催化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通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音乐正是这一过程中最好的媒介。

音乐具有一种美的意境。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喜欢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乐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我就播放了与之同名的歌曲《东方之珠》,使学生在熟悉的歌声中想来了解歌中所描绘的美丽的香港。在这种美的意境中,随着舒缓的音乐的流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高涨了。

但是音乐并非只是舒缓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有人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但音乐真正的生命是靠读者感受的。”只有真正理解乐曲,它才有生命,才是活的,否则就如“一潭死水”。柔和流畅的琴声能使学生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婉转悠扬的短笛声能使学生联想到清晨山谷的神韵;豪迈雄壮的铜管乐进行曲,则能使学生联想到昂首挺胸的战士步调一致的走在行军路上……对于不同课文所结合的不同音乐的对比,及学习课文过程中所明白的课文的内涵,学生逐渐地就能自己从音乐中大概地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我们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那悲怆但又充满对生活真挚热爱的曲调时,时而有力,时而舒缓,时而低回,时而高昂,使学生也随着乐曲的起伏更深地了解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与“愤然欲呼”的情感。最后那激昂的曲调更表达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在学生将自己溶入音乐中的同时,他也就进入了阿炳的生命历程;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会了鉴赏音乐。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书本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情感,朗读能力的催化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苏教版教材尤其重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朗读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对好的作品思想认识和情感把握不是很准,这样给我们通过语言表达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涵,激发听众共鸣带来很大的困难。

学生不能亲历九寨沟的美景,无法体会作者笔下那神奇的景致,也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但学生在《九寨沟》这首歌中找到了感觉,当学生伴着乐曲,陶醉于美妙的意境中时,神奇的五彩池、五花海,大片的原始森林,活泼机灵的金丝猴等仿佛就在眼前,这时再让学生朗读,再不是为读文而读文,为美读而美读了,学生想读了,他们想通过读来表现课文所描写的美丽景色。确实,在音乐声中,文中所写的一切都被学生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了出来。

三、触发联想,理解能力的催化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蕴含的民族特征及所要表达的时代意义。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表达了人民对不畏强暴、英勇机智的放牛娃王二小的思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建国初期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表达了成长在新社会红旗下的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颂扬。新时期的《长江之歌》则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进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不同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代意义各不相同,但在教学过程中,则可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根据不同的内容而作的不同的旋律,使学生产生联想,在对课文的理解中把两者(音乐作品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把握。

柏拉图指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心灵用音乐。”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联想,使心灵得到升华。如对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们虽然会唱,但很少有能唱出《国歌》丰富的情感和内涵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若结合音乐欣赏,则能帮助学生感受到《国歌》那催人奋进的号角式主调、2/4拍鲜明的节奏、明亮的大调色彩;认识到《国歌》所塑造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群体形象;联想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建立新中国的壮丽画卷。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想象在音乐声中高涨,民族自尊感油然而生,达到入情入境、入神入化、动情动心的境界,产生立志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这样这课的难点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无须老师在那干巴巴地讲解,却出现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的现象。音乐在这里又成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催化剂。

这样,实际教学中适时的运用音乐,以情动情地唤醒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需要,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鉴赏音乐,而且使学生朗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内心体验,让学生在自觉与非自觉的过程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习得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