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3

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对策探析

梁格平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得到普及。当代大学生几乎每天都在与互联网打交道,而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是育人,借机大学文化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去培育素质品德高尚的学生。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的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社会化也为大学文化的传播和育人开辟了更宽阔的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后,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又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灵魂。而大学所肩负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如今,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兴起,大学文化如何肩负起育人的本体功能,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精神家园。新形势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育人的新理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大量资金的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在逐渐提高,其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上升。大学是文化育人的地方,大学按照其应有的责任,制定目标和计划去培育学生,自身是一个文化的产物;此外,大学还在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文化和传统,它包括大学精神、文化传统、知识系统、教育载体、校园环境等精神、制度、物化形象等载体,渗透于大学教学、学术以及师生生活的广泛时空之中[2]。因此,大学的文化育人内涵是充分借助于大学文化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达到健康和谐、身心自由的目的。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积极汲取具有先进特色社会主义优质文化为源泉,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性、务实性和高瞻性的人。

大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质,所培育的人也具有某些不同的特质,但其所坚持的理念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人才。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内容覆盖范围广

大学是多学科的聚集地也是社会人才的聚集地,是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大学生对身边的新奇事物的求知若渴,可以说互联网时时刻刻伴随着大学生。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和社会化给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借鉴之道。大学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了传统优秀文化、世界当代文化、人类优秀文化。从空间来说它包括了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其人才的需要,大学自身会广纳英才汲取社会各方面资源对去努力培育广大学子。

(二)育人过程时间长

相对于传统大学文化育人主要依靠大学文化知识、学校校风校训、学校规章制度,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吸收了数字文化知识、影像图片等新兴媒介向学生传达信息。之前学生主要通过在校接收学校的育人工作,而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外时间接收学校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在校外通过网络的便利去吸收学校所要传达的文化知识以及价值理念。学生受文化育人的时间对应增加,其自身的素质也较有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种便利以前几乎是没有的。

(三)培育作用效果显著

大学强调学术自由,理性的思考,反对思想的顽固和束缚。有了自由的学术氛围,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大学才成了一个能包罗万象的学术圈,它可以容许不同流派、学派及思想的人物在一起共事。由于不同观点学派的学术争辩,才能碰撞激起新的观点,更高层次的学术成果。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包容性变的更强。由于互联网的社会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来自互联网他人的信息,追求真理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需要勇气,需要有辨识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追求真理应具有的品质,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索,而不是一味的等待老师去解疑,这种能力的习得对学生今后问题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效果是显著的。

(四)引领创新时代明

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基本任务,在总结、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不断提高认识、发现真理、创造思想[3]。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文化精神等不断的跟进发展,只有这样社会才是真正实在的向前迈进。文化精神引领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大学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努力践行着这一使命。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魂、根,它不仅是大学师生的共同价值目标,也是引领社会前行的指路明灯。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所培育的人才具有鲜明的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时代特征。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

大学是传承、研究、探索学问的殿堂,是培养和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承认的是大学仍有急功近利的现象存在,表现在“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等问题。大学的本体功能在于育人,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认清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发挥其必要的价值功能。

(一)促进全面发展功能

素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特征。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而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将大学教育视野从智力领域拓展到非智力领域,致力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这符合国家“素质教育”及“以人为本”教育观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只是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多的在于大学暗含的文化上面,其大学的校风校训,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都是向学生传达文化价值层面的内涵。

(二)传承创新文化功能

前面提到,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大学文化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要掌握前人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更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吸收有益于国家、社会、学生发展的文化元素,凝练成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文化。

(三)陶冶情操功能

优秀的大学文化,会通过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和情操的陶冶[4]。校园内优美的花草树木,清澈的池塘、幽静的小路、明亮的教学楼、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醒目校风校训等等都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潜在地给学生一种惬意的精神享受,是学生忘记忧虑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四)落实立德树人的功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根本,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要求“德”与“知”的统一。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精神需求仍有很大的欠缺。这要求大学应加强学校的基础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汲取外来先进文化,用其文化去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立德树人”恰好落到实处。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对策

(一)秉承以学生为本,引导其自律

大学文化育人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因此从工作的开始直到结束这个过程应始终把握好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文化育人工作无从谈起。互联网具有娱乐和虚拟的性质,能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是互联网时代对文化育人的终极挑战。有很多学生沉迷互联网不可自拔,如何解决互联网使用不规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点。这需要大学在处理学生接触互联网问题时,指导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一旦出现互联网行为偏差迹象,应及时给予帮助,避免学生与“立德树人”的宗旨有偏差。

(二)加强大学文化育人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高校文化育人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大学不单单是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它包括各种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才能使大学正常的运转。大学文化育人工作不只是老师的上课的文化育人,还有校内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精神育人。这包括了所有在校的各部门,都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新的优质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才有活力和创造力。大学文化队伍的强大势必会造就一群素质高尚的大学生,进而影响和服务社会。

(三)积极挖掘优秀大学文化资源

大学校园内处处彰显着文化,大学要提高文化育人的意识,营造良好氛围。第一课堂是学生较其它大学文化吸收最快,质量最高的地方,这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5]。原因在于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专门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其逆反心理出现势必会影响文化育人的效果。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以往所没有的便利,大学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外校的优秀文化,分析后如果可以同样利于自身学校的发展,则可以内化于本校的文化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受到了更广文化熏陶。同时,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作用,集思广益打造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四)整合资源,构建校园文化网络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方便、高效的载体和平台,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现在部分大学已建有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随时向学生开放。大学都有各自的学校网站,各学院有各自的网站,各部门有各自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学校积极主动的将校园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到这些网络平台上,可以使学生随时都可以查询接收到文化的熏陶。一流的大学一定是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向学生输送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程刚.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10).

[3]邸燕茹.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马兰兰.高校文化育人初探[D].浙江理工大学,2015.

[5]眭依凡等.大学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