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针灸疗效之思考

/ 2

关于提高针灸疗效之思考

高俊峰朱林蔚

甘肃定西市中医院针灸科743000

针灸学是伴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逐步发展形成的。其经历了长期的临床实践的考验,因具备“简、便、廉、验”的特性,适宜领域不断拓展,在民间广为流传。具体到临床,针灸就是一种治疗手段,而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它确定无疑的疗效。因此,可以说疗效是针灸的生命。不断提高针灸疗效,使其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是每个从事针灸研究或临床工作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就二十多年来临证感悟,或者说是对如何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点思考,做一简要叙述,以供同道参考。

着意守神重在调治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甲乙·精神五脏第一》),而“本神”之原则,在于调神、治神与守神。“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癒”(《素问·汤液醪醴论》)。张景岳注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器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由此可见,针灸治疗,首先要掌握病人气血往来,脏腑虚实,病邪出入,而后施治,所谓“五脏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针。众脏所见,众凶所闻。内外相得,无以先行,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然后更进一步,“养气凝神,占神往来”,知“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正如杨继洲云:“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所以二者高度统一,“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四诊合参明确诊断

治疗疾病,应知病在何处,是何机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诊察,望闻问切,能详尽详。特别是“切诊”,临床诊疗时一定要勤于上手,细心触摸。肌紧筋挛,冷热触痛,为何所因;经络顺逆,脏腑虚实,心中了了,所谓“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而今临床医生似有过分依赖现代医学检查手法,懒于四诊之嫌,往往针非所因,自然疗效不佳。比如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病变、梨状肌综合症、臀中肌综合症等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仅凭CT、MRI,梨状肌、臀中肌等组织是否正常尽不见查,哪痛扎哪,不知其机,治之自然事倍功半。

准确取穴精当选用

不同腧穴对脏腑组织各有其特异作用,只有正确掌握好骨度分寸、取穴体位、筋骨郗腘等解剖标志,准确取穴,才能确保针刺通过输穴而发挥疗效。从金元针家窦汉卿“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足见古代医家对准确取穴之重视,也给我们临床精选腧穴一些提示。针灸临床,取穴不准,用穴不精并不鲜见。用穴有趋多之势,每次十针八针者有之,更有数十针者。事实上,只要辩证细致,用穴精当,施治得法,临床治疗取穴并非越多越好。如华佗治病就主张疏针简灸,“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七八壮,病亦应瘥;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魏志》),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中更有“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之说。现代如承淡安先生同样也不主张取穴太多,他认为:取穴多会加重局部损伤,引起肌体疲劳,降低针灸疗效。另外,从现代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多种刺激达到中枢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其结果可相互抵消,或彼此增强而产生另外的后果【1】。

注重得气密意守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亦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这说明,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速迟不仅关乎到针刺的疗效,更可判断疾病之预后。所以古代医家不但重视得气,且也非常注重守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曾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亦曰:“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由此可见,得气与守气,是针刺见效快慢与疗效好坏之主因。得气是针刺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开始,而守气则是这种有效调节的延续,针灸临床理应重之又重。但目前针灸临床的情况是,要么不够重视,针如插秧,刺入即可;要么取穴不准,针下空落,或指力不够,或深浅不明。得气尚且不能,守气更无从谈起。因此,重视得气与守气,注重针刺的良性调节,是针刺疗法的关键。

把握时机正确施法

某些疾病预后与其疗效跟治疗时机有很大关系。何时不刺,何时当刺,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素问·疟论》)“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素问·疟论》)这是古人有关刺疟和病脉相逆则不刺之理的记述,如果我们不明此理,反此刺治,肯定百无一效。所以,“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未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灵枢·逆顺篇》)由此可见,古人对针刺时机的把握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这就告诫我们,针灸治疗,必须认真选择准确的切入时机,抓住了最佳治疗时机,见效就快,预后也好。比如面神经麻痹,发病后立即针刺治疗比迁延再治效果要好。而各种痛症(如痛经、各种神经痛)在发作时针刺,疗效较好……抓住了有利的治疗时机,还必须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正如《千金方》所云:“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而补泻之法,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经者,“凡十二经脉之病,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虚不盛,以经取之”(《甲乙·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在脏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内经》)。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

针灸作为中华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代表,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身心健康,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其治病防病的积极作用,也已经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然而对好多疾病的治疗,只针灸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针灸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针灸为主,诸法并施,发展针灸疗法。临床实践证明,对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针灸配合牵引按摩,推拿整复及中西药物内服外敷综合治疗,其疗效远较单纯针灸疗法为好。

总之,行医治病贵在思考,唯有专心致志,慎思明辨,才能明察秋毫,洞悉证情。然后遵法医治,自然会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杨骏·试论《内经》针灸处方中的用穴特点·江苏中医杂志,1986,(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