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的防治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输血反应的防治及护理

毛岩

毛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血液中心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319-01

1发热反应防治和护理措施

1.1临床症状

反应可出现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内,在畏寒、寒战,体温可突然升高至38~41℃左右。发热可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有时只有发热而无寒战或只有寒战而无发热,有些病员伴有头痛、恶心、哎吐、皮肤潮红等症状。施行全身麻醉的病员,发热反应常不显著。

1.2防治及护理措施

(1)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可使症状减轻;若症状继续发展,应立即停止输血,改用其他液体输入,可改用代血浆或右旋糖酐。并调换输血器,把换下来的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字样,送供应室特殊处理。

(2)对症处理。有畏寒、寒战时应保暖,应给饮料、热水袋,加盖被。有高热时,选用适当的物理降温(酒精浴或温水浴)。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

(3)每输200ml血液可在输前给予氢化考地松25~50mg(或地塞米松2mg)以防止反应发生或减轻症状。

(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

(5)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地除去热原。

(6)对于多次输血多次发生原因不明发热反应的患者,护士应详细观察记录患者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如因白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一般表现除发热、寒战外,常伴有干咳、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应即时提请主管医生或输血科进一步查找发热原因是否与受血者患者的血液中存在白细胞抗体有关。

(7)如查明原因确与患者血液中存在白细胞抗体有关,输血前最好做HLA交叉配型,选择配型相合的献血者进行输血或根据医嘱使用去白细胞滤过器改输少白细胞成分血液。

2过敏反应防治及护理

2.1临床症状

轻度反应:较常见。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

中度反应:可发生呼吸困难(喉头水肿),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支气管痉挛所致),大小便失禁;

重度反应:出现过敏性休克。

2.2防治及护理措施

(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宜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食物,可饮糖水或食少量清淡饮食,以免血内含有致敏物质。

(3)按反应轻重给予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重者停止输血,保持静脉点滴通畅。

(4)根据医嘱,给0.1%肾上腺素0.5~1.0ml作皮下注射。

(5)抗过敏药物的应用,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氢化考的松和地塞米松等。对多次受血者,为防止发生过敏反应,输血前可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6)监测生命体征。

(7)有循环衰竭者,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并发肾功能衰竭时,应防止输液过量。

(8)呼吸困难者,可给氧;喉头水肿严重时,可作气管切开。

3溶血性输血反应防治与护理

3.1临床症状

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轻者和发热反应难以区别,严重者表现明显,可很快发生休克,死亡率很高。

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胸闷,寒战和高热,呼吸急促,脉搏细弱,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第二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另一方面抗原及抗体的相互作用,又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坏死脱落,致使肾小管阻塞。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尿内有管型和蛋白,尿素氮滞留,高钾血症和酸中毒,病员常因尿毒症而导致死亡。

溶血反应也可伴随出血倾向的发生,红细胞破坏后可释放凝血物质,从而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消化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以致出血。对施行全麻手术的病员如有原因不明的手术区渗血和血压下降时要警惕DIC的发生。

3.2防治及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点滴。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安慰患者减少焦虑,立即通知医生,并再次核对所有的标签和记录,检查患者接受的是否正确的血液或成分确定血型有无差错。

(2)保留余血的病员血标本送化验室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进行亚型及不完全抗体检测。余血还要留作涂片和培养。

(3)留取反应出现后的第一次尿标本,观察记录尿色、尿量并立即送检。

(4)用热水袋敷双侧腰部,以解除肾小管痉挛而保护肾脏。

(5)留尿导尿管,严密观察尿色、尿量(测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同时作尿血红蛋白测定。

(6)严密观察血压、尿量。按医嘱采取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利尿等措施。当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协同医生抢救。

(7)碱化尿液,可增加血红蛋白在尿中的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8)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控制入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控制感染,行透析疗法。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学.2003,1961-1984.

[2]梁君玲,孙静.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