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3

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

常俊王瑞华

——一种新的“大文化”视域研究

常俊1王瑞华2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上海长宁200051)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1-0333-02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党的执政能力如何,既取决于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战略层面上的文化意识以及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目前,随着我国“四位一体”建设步伐的推进,在区域化党建和社会建设的交叉区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场”。“场”中的各种文化相互作用、融合、摩擦乃至碰撞,形成了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大文化”域,成为当前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领域的共同关注视域。本文从这种新的视角出发,创新研究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关系、深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逻辑起点和这种“大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求为当前党建和社会建设提供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大文化”

文化是政党的生命,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新世纪新阶段,在党的建设中贯彻自觉的文化意识,认识党建文化,提升认同度,增强向心力,引领党的建设实践和社会文化进步,凝聚全民族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目前,随着我国“四位一体”建设步伐的推进,在区域化党建和社会建设的交叉区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场”。这种大文化“场”由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组成,他们相互作用、融合、摩擦乃至碰撞,形成了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以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文化现象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共同意识,在和谐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关系认知

(一)两者的本质特征和作用描述。

所谓党建文化,就是在党的建设中体现出的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理念意识、组织心理、行为规范和党的形象等精神状态,以及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情感层面的体验、心理认同度和向心力的综合反映。党建文化是探索党建科学化、规律性、创新性研究的新路径,无疑为党的建设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它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现当代史上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社会主义文化,它在党的体制内外结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社区党建文化”是以党建为主题,文化为载体,和谐为目标,集社区党建、精神文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谐社区建设于一体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加强党建文化建设有利于拓展社区党组织的组织方式和党员的活动方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所谓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包含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范围上,社区文化具有社会性,参与和服务的对象都是社区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形式上,社区文化具有开放性,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组织上,社区文化具有网络性,主要是指群众文化系统、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组织构成的群众文化网络。服务途径上,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是集单纯服务型、有偿服务型、服务经营型和经营型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模式。社区文化的诸多特点决定了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对象,从而也决定社区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使社区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因此,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中的基础。

(二)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内涵不同。党建文化归属于组织范畴,指的是党组织的建设,它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文化紧紧围绕社区建设这个中心,从抓好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入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而社区文化归属于社区服务范畴。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为双向交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的群众性文化工作。

第二,功能不同。党建文化工作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政治、组织、作风和思想上的保障作用。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的思想脉博,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化解矛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社区文化则以服务的方式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承、导向、整合、规范、娱乐、教育、沟通、发展等功能来为社区存在和发展服务的。

(三)党建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统一性。

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共同为社区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凝聚社区群众,服务于社区群众,造福于社区群众,为社区群众提供保障。因而在明确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这两者区别的同时,又知晓这两者的同一性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同一性有如下表现:

第一,两者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统一。党建文化与社区文化都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对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建文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带动社区文化,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社区服务的手段都是围绕社区建设目标服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此,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发展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两者“以人为本”的立足点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目标,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只有“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社区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二、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逻辑起点

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而社区正是这些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承载者、执行者,是宏观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实现。

(一)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服务群众是党的宗旨,只有服务于群众,党才具有合法性,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巩固。而文化权利是群众的民主权利,服务群众意味着群众对广泛的公共利益的关注,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为他人而承担责任。党建文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区文化的实质是群众文化,两者虽属不同范畴,一个属政治领域,一个属社会领域,但其服务的对象却有共同的交集即群众路线,这就赋予了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层面的统一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党建文化,也就义不容辞承载了引领社区文化的这一使命,并在党委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渠道。一方面,通过社区文化向党内文化的传播,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群众所需要的文化产品的类型、品质和数量,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党建文化的社会化,群众的文化意识、民主意识也能被培育起来,实现党委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和谐进步。服务于民作为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作为切入点,用文化凝聚党内外资源,赢得社会的公信力。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凝聚人心。

(二)社会化的运行模式是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运作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城市管理形态建设和社会交往空间方式已发生变化,在传统的党的“体内”组织系统之外,具有自组织性质的“体外”新兴组织或社团(无行政权力依托的社会组织)也应蕴而生。党和政府如何借助党建文化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区文化中的各种亚文化,统筹和协调“体内体外”文化组织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重大时代命题。党建文化的统筹和协调力的深度来源于其对社区文化的“粘合力”的强度。现代城市社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多重功能的系统。作为富有激情和创意的“新城市区”,这里积聚着富有多层次、多阶层、多元化需求的社区居民和新型党员。社区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需要其中每一个个体共同去创造。社区文化作为社区成长发展的“大文化系统”,包括社区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状况、居民心理、社区历史文化、法律政策、企业精神、道德习俗、管理方式、竞争状况等内容。党建文化作为社区党的建设的子系统,也必须符合社区的运行文化生态。

社会连接包括党建文化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各自的外部环境、各自工作体系以及内部资源、外部载体的链接等。实行社会连接,需要动态地对整个社区工作进行创新性设计与调整,党建文化的显示需要良好的组织设置和明确的功能定位;社区文化也要有资源保障体系的健全和活动的平台搭建。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融合连接需要人力物力信息的互相衔接,队伍支撑、资金支撑的有机结合,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优化连接模式,使新连接的运行建立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使新连接彰显出区域化的特色品牌,使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生态等建设互促并进,形成社区建设的更健康协调的运行文化生态。

(三)建立系统的评价标准是检验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效果依据。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有效性的效果如何,也同样要接受社区实践的检验。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为目标的现代新型社区,不仅关系着社区自身及社区组织的未来发展,还关系着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有效的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实践模式,需要靠健全评价体系来保障。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大格局”构建、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的“外载体”建立和运行、和谐温馨的文化环境的“软驱力”营造、人本化作用的“内动力”发挥等。通过以上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党建和社区文化实践活动更趋人本性,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的实践模式对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起促进作用,使社区党政工团在原有基础上各方力量配置更均衡、比例更适当、结构更合理、系统更有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大目标的良性运行。

三、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大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增强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大文化”的时代性。

第一,构建“功能型”的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组织平台。主要有战略沟通协商平台、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和服务平台、活跃基层的有影响力的平台、联动社区资源的共治平台。有了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工作协同、功能衔接的各种平台,才能为大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第二,打造“社会化”的大文化人才队伍。如培育先进典型,如培育社群领袖、评选优秀党建工作者等。社会化的党建人才队伍是传播、创造党建文化价值的主体力量,应把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二)进一步加强行为建设,增强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大文化”的执行力。

第一,扩大区域化联动。即继续整合利用好党建、行政、社会等各方面的合力,保持自身活力,促进党的各项活动和社区建设的长效化。应着力上下联动,对一些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应加强横向联动,充分发挥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通作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应搞好内部联动,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实现党的建与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第二,协调党政群互动。党组织展现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如何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和谐相处。应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示范效应,引导群众与政府积极对话,实践现代政党应有的连接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这本身也是党的先进性的突出表现。

(三)进一步加强理念建设,增强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的凝聚力。

第一,要深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只有着眼于人的发展本身,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把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群众归结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体现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才能产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软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态”。第二,要强化和谐社区的基本目标。作为现代城市的“生活共同体”,社区的“秩序”与“均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艰巨和重要,社区是否和谐,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和谐,和谐社区的构建,也将成为和谐社会的突破点和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