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把课堂还给学生

王建芳

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中学王建芳

一、教学困惑

现象一:刚送走一届初中毕业生,再接手新一届七年级时,总感觉到这些新生什么都不会。教师为了让学生听懂学会,在课堂上是不厌其烦,反反复复提重点,尽力把知识点讲透。可是作业一批,全对的没有几个;考试更糟糕,后30%学生逐年增多,低分率越来越高。

现象二:大量七年级学生,上科学课起初较为积极,能主动举手发言,但到八九年级时,部分学生就是应付了,上课无精打采、睡意绵绵,下课急于上厕所和小店,显得生龙活虎,上下课形成了鲜明对照,老师心里明白——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现象三:部分科学老师(包括本人),无论上新课还是讲评练习,为赶课时或加快进度,总是按部就班,根据预设的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内容,而留给“后30%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显得明显不足,“后30%学生”接受知识机械、被动,容易形成听课疲劳。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后30%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在浙教版科学教材教授过程中,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初中科学教师,为深入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探求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必须要革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既使教师教得相对轻松,又让“后30%学生”乐于科学学习,且又能提高“后“30%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主能力,切实有效提升“后30%学生”学科科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还得把课堂还给“后30%学生”,为“后30%学生”自主而育,为“后30%学生”“活”而教。

二、探索实践

1.为自主而育——“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后30%学生”的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主人的地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来凸显和培养。学习态度需要学习的实践过程加以端正,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模仿和练习加以培养,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积累。不少科学课堂表面上学生发言踊跃,热热闹闹,但“后30%学生”思维没有得到真正训练和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仍比较普遍,即科学课堂教学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后30%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后30%学生”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较高的成就动机和顽强的学习意志,笔者及时调整了科学课堂教学。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后30%学生”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后30%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需通过“后30%学生”自主批改或互相批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后30%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始终在探索一条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锻炼“后30%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并逐步提高“后30%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化学教学中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使“后30%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为此笔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设计出“化学元素打油诗”: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我先跟“后30%学生”解释,然后让其背记再默写,第一次默写100分的同学通过,剩下学生再次背记,并给“后30%学生”以时间再默写。对默写元素符号成绩上升的学生及时给于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学习信心;而对于化学元素实在无法一次性背记的学生,笔者陪他们一起读记,教给其记忆方法,并降低难度,每次听写只需对2个符号即可。降低难度,对于背记2个元素成功的学生,心里便会有喜悦感和成就感,也让他们有了继续往下背的动力,更不会逃避了。

2.为积累而读——“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特别是“后30%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后30%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这是让“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后30%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才能让“后30%学生”从实验中学到抽象的知识。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例如,部分“后30%学生”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是混合物时就不知道。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原因之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

3.为迁移而教——“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学习的不应仅仅是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后30%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后30%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后30%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后30%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4.为创造而导——“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这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一是注意了“问什么”,即精心设计将要提问的问题;二是注意了“问谁”,即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三是注意了“怎么问”,即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术。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思维的实效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否真正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了启发思维的“点金术”,因为良好的方法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后30%学生”的心灵乐曲,启迪“后30%学生”的智慧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后30%学生”积极思维。此外,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就可使“后30%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3)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科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为应用而学——“后30%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学习心向和感知到理解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而从学习的理解到迁移和应用的过程则是一个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是比上一次难度更大更复杂的飞跃。”只有完成两次飞跃,才是前一阶段学习的终结,又是下一阶段的开始。可见,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在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后30%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三、结束语

有人说初中学生处在花骨朵的年龄,“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给“后30%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的课堂能根据“后30%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改变大量的“后30%学生”厌学的现状,把“后30%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那么我们是向这个“大目标”靠近了一步。笔者在十余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课改有关内容进行学习与实践,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都有一定改变,“后30%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为增强,其学习成绩也位居全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