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韩亮

河南省新县高中分校韩亮

〔摘要〕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但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水平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我们的一生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也就是阅读,它是我们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更加受到大家的关注,许多同行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不厌其烦的分析教材,肢解教材,老师大讲特讲,学生昏昏欲睡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当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作简要分析,并就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浅薄一些看法。

1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知识的积累,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里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研究概况。如果阅读知识积累不够,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从而阻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2.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皇帝的新装》、《项链》、《雷雨》等课文,都可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写、自学自演。

2.2“以点带面”式教学。可抓住全文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并以之为内核,辐射到文章的各个环节。如《巴尔扎克葬词》可抓住“天才”一词,进而发散至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四个方面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这对于线索明晰的文章特别适合。又如《故都的秋》可以整合成五幅画面——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一一赏来。

2.3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我在讲解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也有的学生说这个小屋并不存在,只是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2.4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3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4实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很多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着力点不在阅读的方面,而在写作方面,侧重写作也就罢了,毕竟是在实现着写作教学的目标,可却忽视了阅读教学。一句话,阅读课被上成了写作课却又是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写作课,不能很好地解决写作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便是模糊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区别。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也就是阅读是把要点、主旨从作品中分离出来。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作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思想感情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即写作就是把思想感情倾注于语言中,把要点、主旨寄寓在作品里。事实上阅读和写作实际是两种不同甚至相反的心理过程。写作重在合成、寄寓,阅读重在分解、剥离。因此,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获取文章主旨;写作课重在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章法结构,移植表达技巧以表情达意。这是几乎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认识活动、思维过程。然而正是受了“读写结合”的影响,我们许多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我们的许多语文课阅读只是挂了个名,写作只是沾了点边。

让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的办法,就在于注重阅读、写作联系的同时,更多地尊重二者之间从认识过程、能力形成过程到训练目标诸方面的差异,并据此将写作从阅读课中剥离、分解出来,确立阅读教学本体地位。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避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切实有效地教学来强化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该通过有效地教学而彰显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这也是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的、长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锡麟.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征”.计算机教和学,2004(10)

2陈宪峰.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语文教学和探究,2005(11)

3钱俊元.高中语文教学应构建稳固的学科基础平台.天津教育,2002(4)

4唐玉兰.阅读教学方法浅论.教育探索,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