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 2

试论农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许克林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水利局

大面积应用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科学应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水力资源利用效率可得到较为有效的提升。水土保持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占据核心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经济效益之间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从提升水土保持着手,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缓解人与自然间矛盾的方式,最大限度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一、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水土流失的表现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环境相对复杂,很多地方由于生态脆弱,水土环境受到自然及人为生产建设活动因素破坏,加上治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干旱灾害已经成为当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上述情况之下,水土资源平衡的保持已经成为目前广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多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因此有必要通过资源保护、人为活动与环境协调等多个环节的努力来对其加以限制和整改。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浅层地下水位的下降,从而影响植被综合覆盖率,而且也同样会导致山体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植被受损而导致的平面截流能力的下降,更是极大的加剧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恶劣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上,同样也会对周围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无论是山洪还是泥石流,瞬时破坏强度都异常强大,所带来的恶劣后果令人触目惊心。可以说,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点问题,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明确水土流失的原因

在大量实践与应用过程当中,技术水平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完善。但是水利工程开挖作业仍就会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这种破坏分为直接破坏以及间接破坏两种。植被土壤之间的动态平衡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所出现的负面作用直接破坏到地表土层整体抗侵蚀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强降水带来的冲刷也是加剧水土流失问题的因素之一。土方石开挖回填是水利工程施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该项工作在结构上呈现出较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受到较大规模的影响,更是加大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必须在客观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策略

1.制定方案

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还是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可作为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需要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在明确各项重点环节的基础上,开展施工工作。施工前还要结合工程需求以及施工区域情况划分相应的层次。通过详细调查施工现场的方式,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尤其还要考虑到具体施工状况,进而实现对治理方案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保障,真正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点状流失以及线状流失是我国现阶段水土流失的两种方式,这是根据形状划分水土流失现象后取得的结果。这两种状态始终作为核心内容支撑工作人员选取恰当的治理方案。

最终治理效果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存在的普遍特点,以及工程区域内的复杂自然环境。必须在充分考虑多方面内容以及土地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治理措施。通过对治理方案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生物与工程措施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影响的状态。通过结合二者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大面积存在于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逐步改善受到破坏的水土资源环境。

2.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与农田水利工程实际状况结合,从而实现治理效用的充分发挥,使水土保持工作质量得到提升。村庄、道路以及农田都属于农田水利工程体系,通过对整个体系的规划使其统一性与系统性提升,能够为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四周绿化产生破坏,为了尽量降低影响,需要在施工中采取排水沟挖方措施,以避免水土流失,提高防护效果。在回填作业中,坡面回填是其施工关键,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之间有紧密联系。因此在施工结束后可以适当扩大绿化规模以降低水土流失现象。

3.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指标监测系统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需要始终伴随着水土保持工作。将"三同时"原则作为核心指导各项工作与细节的顺利开展,在设计农田水利施工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顺利构建水土保持的相关指标体系。这是有效保障治理方案合理性与针对性的前提条件。在确定监测指标时,需要将实际监测项目作为基础内容。并在重点监控体系中纳入不同阶段的水土流失重点项目。利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定量、定性的分析在水土保持中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将更为有效、科学的数据提供给水土流失用于顺利开展各项治理工作。地貌、年均降水量以及气温等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同时还要涉及到土质、气温类型以及职位类型等多方面内容。将着眼点放置于导致水土流失出现的原因之上,在治理体系中逐步纳入弃渣点、土方开挖量以及植被破坏情况等多个指标。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要性,主要涉及到环境污染程度、项目安全影响以及土壤土层影响等。利用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监督机制给予水土保持工作全面的监督与把控。

结语: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防止洪涝以及干旱灾害,缓解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强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护工作能够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与保护,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当从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加强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水土保持指标监测系统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以更好的推进农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世朝.农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5):221.

[2]李智.刍议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智能城市,2017(07):55-56.

[3]林枫雨.试析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的工作进展及要点[J].城市地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