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气肿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纵隔气肿的护理

杜雪晶

杜雪晶(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152519)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180-01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气肿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纵隔引流术;在胸骨切迹上方作2em横行切口,切开气管前筋膜达纵隔,置入有侧孔的细橡皮管或细硅胶管1根,以缝线固定。或皮下留置粗针头,于颈、胸部皮下积气较多的部位,留置2-6枚粗针头,局部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结果45例患者在原发病灶治愈后,一般3-5天纵隔积气基本消失,拔除纵隔引流管或皮下针头,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要使纵隔气肿的患者尽早消除积气,护理是关键。

【关键词】纵隔气肿护理

纵隔气肿多为继发性,临床上分为张力性和非张力性纵隔气肿,其治疗方法有两种:皮下留置粗针头及纵隔引流术。

在治疗中护理方法是最关键的,为了总结临床经验,探讨纵隔气肿的护理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将遇到的45例纵隔气肿病人的护理,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其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6-61岁,张力性30例,非张力性15例;肺挫裂伤行肺修补术18例,多处肋骨骨折行肋骨固定术20例,支气管断裂并行支气管成形术7例。本组均是外伤病人,在原发病灶治愈后,均3-5天纵隔积气基本消失,拔除纵隔引流管或皮下针头,效果极其满意。

2方法

2.1纵隔引流术在胸骨切迹上方作长约2cm的横行切口,切开气管前筋膜达纵隔,置入有侧孔的细橡皮管或细软硅胶管1根,以缝线固定。

2.2皮下留置粗针头于颈、胸部皮下积气较多的部位,留置2-6枚粗针头,局部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3结果

本组45例患者,32例行纵隔引流术,13例在皮下留置粗针头,在原发病灶治愈后,本组病例均于3-5天纵隔积气基本消失,拔除纵隔引流管或皮下针头,临床疗效极其满意。

4护理

4.1心理护理病人面、颈、胸部由于突然出现肿胀,面目全非,加之胸闷气紧等不适的症状,导致患者心理有紧张的恐惧感。此时护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向病人解释疾病引起纵隔气肿的原因及可治性。本组有2例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认为既使医好了也觉得自己的样子难看,通过我们护理人员的耐心劝说,大大减少患者心理的承受压力,结果2例患者从拒绝到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而痊愈出院。

4.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湿化瓶内加50%酒精1-2ml,持续给氧,改善有效通气。根据缺氧的程度选择吸氧方法,使血氧浓度稳定,PaO2提高,学龄前儿童吸氧流量1L/min,成人为2-4L/min。②鼓励患者自行咳嗽并深吸气,使空气到达末稍细支气管,从而平衡支气管内压与大气压,抵消胸腔负压对气管内分泌物的吸吮作用,使痰顺利咳出。③切忌用手法按摩颈部天突穴,刺激气管咳嗽排痰或拍背辅助排痰,防止破裂肺泡气体溢出更多。

4.3纵隔引流术后护理除按常规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外,应密切注意两肺的呼吸音,如出现痰鸣音应及时报告医生,加强雾化吸入,雾化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30ml,加庆大8万u,地塞米松5mg,3次/天,以消炎和稀释痰液。定时沿颈、胸部积气区向引流管处挤压排气,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滑脱。本组由于护理细心,无出现意外的事情,病人满意。

4.4皮下留置粗针头的护理粗针头用胶布固定好,并盖一层无菌纱布,每隔1-2h沿皮下气肿区域向粗针头方向挤压排气。每班要床头交班所置针头的枚数,加强夜班巡视,以防针头刺伤病人。每天4次用75%酒精消毒留置针头周围,防止感染。本组元出现意外的针头刺伤和感染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曾涟乾主编.纵隔外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