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职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如何让中职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力

张莉莉

张莉莉(安徽省濉溪职教中心安徽淮北235100)

摘要: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如何让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充满生机,焕发生命力?本文将从师生良好关系,与专业课、生活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链接生活交融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下,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守旧。

如何让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充满生机,焕发生命力?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探究的问题。就此,我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面对中职生群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心理,从建立师生良好关系开始为构建活力课堂做铺垫。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学校属农村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地方乡镇,生活中害羞胆怯,课堂上更是低头沉默、不敢发言。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上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思想情感,真正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这种沟通方式,既建立了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双方关系,又能让教师掌握同学们的所想所需,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教学设计提供了学情依据。

2.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中职生的基础语文知识薄弱,语文能力不高,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针对性,无论是阅读课,写作训练课,还是口语交际课,要拿捏好教学难度,做到有的放矢,由易到难的教学推进层次。这样既能维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动态为活力语文课堂的开展树立了风向标。

二、全方位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的联系

1.链接专业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应用能力。

中职生大多数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对专业课非常重视,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挖掘专业因子,制定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还可以完成语文知识的积累,应用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再巩固。

比如,我们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文时,可以把教室选在微机房,课堂上让同学们归纳母子三人四次吃面的场景,并用表格把它呈现出来。同学们可以运用已学Word软件——“插入表格”的专业知识,把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了课文大意,又复习了相关专业内容,而且同学们还可以变换表格样式,这无疑又提升了绘制表格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2.与专业课知识接轨,补充、丰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要以“专业化”为导向,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但专业课在某些内容和形式上也“反哺”着语文教学。如我们在开展“我的职业设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需要语文教学把思维触角伸向专业课领域,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所以加强与专业课的适时融合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为语文基础课注入有氧血液和生机,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努力钻研教材,把教育重心关注在学情和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上,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的融汇点,就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三、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紧密交融

1.语文课堂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就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来自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和思想情感的一中高度凝练,在教学中,还原生活现实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地体悟人文情感。

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破坏环境、滥用资源危害的理解,我们引导同学们回归生活,联系实际生活中破坏生态的例子:工厂废水废弃的排放,生活垃圾的肆意丢弃,生物物种的锐减……同学们不但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还激发了他们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做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课堂内外的有效统一。

2.开发生活资源,充实语文教学。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国际时事、科技文艺、体育时尚及街头巷尾琐事,经过教师的提取筛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就业发展需要,把这些资源设计成听、说、读、写的课堂资源,培养和训练同学们对语文的应用能力。

四、结合专业,面向职业,优化课堂教学

中职语文课既是基础课,也是工具课,它承担着提高中职生文化素养、培养中职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既不能“满堂灌”,只有老师唱“独角戏”,也不能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巧设情境,引导、激励学生质疑、探索,还要向上述二、三两点那样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扩展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字、词、篇、章、句的知识积累,还应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需要,为此,语文课要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教学信息化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适时、恰当地利用信息化教学。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就目前阶段水平看,我们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对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达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直观形象、优教促学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适时运用,但不可滥用、乱用。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这是一片回忆母亲的散文,作者“寓情于物”,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深深寄托在老院子的那棵树上。如果不是反复品读或借助相关参考书,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堂教学程序,步骤1,展示合欢树组图,学生描述远观、近观感受,花色、叶子等各是怎样。一时间,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课堂气氛欢快高涨。步骤2,介绍树的特点和树的美好寓意,并请同学们讨论两者的联系。步骤3,探究文中母亲和树的关系。步骤4,也是本课要难点突破的地方,树的象征义和母亲的期望有无相通之处?PPT鲜明地展示树和母亲之间的相随相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两者的深层含义。

2.关注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

语文教师要综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建造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沉浸在学习语文的愉快中,让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辛苦地学习,而是在玩的过程中吸收并生成了新的认识,并在轻松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进而又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永远的蝴蝶》是一篇小小说,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到它的配乐朗读。这个背景音乐非常舒缓,又带有点点哀伤,在这样的情景渲染下,同学们的心绪也飘向了那个雨天……在同学们听读第二遍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思考问题:一是悲剧因什么而发生?二是本文的细节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是为什么信的内容到作品结尾才告诉读者?听读结束,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讨论,对于难度较大的地方,还可以巧妙地点拨一下。从所举例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创设情境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共同探究问题的结果。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守旧单一地“说教”、“填塞”,而是要结合专业,联系生活多方位开发课程资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0。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1999年1月。

[3]王灵玉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2007,(10)。

[4]窦良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教探讨,2008年,第一期,(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