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德育的种子于音乐的土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播德育的种子于音乐的土壤

刘文

——论音乐熏陶下的德育

刘文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271404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畸形变形,再结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把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它的感化作用,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以及在音乐实践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我认为音乐教学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一片领地,从课堂教学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坚持在音乐实践中让德育思想在学生心中播种、发芽、开花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优势,美化人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发挥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

德国诗人、音乐理论家舒伯特指出:“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情感美的表现。而音乐美也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最为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因此,音乐教育在塑造心灵美上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给予展示,以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通过教学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曲深情动人的范唱,一段深情委婉的语言描述……都能触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天真、单纯的心灵能够进入音乐的殿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不是刻意地追求,更不是一时冲动所发出的感慨和行为,而是应该烙在心里的成为了意识,左右行动、规范行为的一种内在情感。我们的先辈在《义勇军进行曲》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中奋战创业,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高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开创中华伟大复兴的事业。因此,在欣赏这些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则应充分挖掘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欣赏我国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时候,我们从七个乐章的情绪不断积累的层层递进中,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水到渠成的寓教于乐。而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又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又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但这种单纯的理论和认识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得这种爱国主义热情与情感在不断的培养和积累中转化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行动,还需我们在长期的音乐艺术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有利于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校中,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行为,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音乐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

四、具有感化教育作用

对于音乐的感化教育作用,我们的祖先早有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熠熠生辉的教学思想。他从自身感悟出发,发展乐教思想,他曾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说音乐呀音乐,难道仅仅是弹弹琴敲敲鼓吗?可见他注重的是这些活动对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的升华作用。

孔子从事教育数十年,乐教持之以恒,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曾把音乐教育明确规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第二位,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并且从不同侧面突出了音乐对人的道德品行的影响。

对于音乐的德育感化功能外国人也深谙此道。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它叙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了想进监狱谋取免费的食宿,他想尽各种办法到街上惹是生非,希望被警察逮捕关入监狱。可当他深夜在一座教堂前受到高尚圣洁赞美诗音乐的熏陶时,竟然萌生了要老老实实靠劳动过正常生活的念头,这分明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对一个人灵魂的改造和重塑作用。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就是要通过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形。通过音乐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当前形势下,德育教育再也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用青少年喜欢的东西渗透德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让他们受到熏陶,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的确,音乐是人类最伟大奇妙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