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标准化微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机械工业标准化微探

冀志敏

佛山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528000

摘要:近年来,机械工业出台的产业政策和规划,都把标准化作为重要内容。标准化已成为促进机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中,机械安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用户及社会的关注,成为影响机械生产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时期重要课题。

关键词:机械;工业标准化;原则

“十三五”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按照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和行业发展总体规划的部署要求,遵循“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指导原则,着力夯基础、强管理、攻高端、增能力。我国机械工业标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标准体系系统性协同性不强,高端装备领域标准缺失,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成为制约瓶颈;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由我国主导制修订的机械工业领域国际标准占相应国际标准总数的比重仅在1.0%左右,“不适

应、跟不上”的问题未得到解决;质量管理理论理念引进较早,但实际应用发展不平衡,滞后现象较突出;在质量安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制约了机械产品的竞争力;低端产能过剩,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弱,品种不全、成套性低;自主品牌缺失。本文从我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原则,探索其发展之路。

1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机械工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已跻身世界机械工业大国行列。在我国机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迈向强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工业标准化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一个由7587项国家标准、9234项行业标准构成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建立了一个主要以133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个机械工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平台,吸纳1万多名专家参与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技术队伍。机械工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便利贸易流通、促进新技术传播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已成为促进机械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随着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速融合发展,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更显突出。具体表现为:标准体系存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领域相关标准缺失、产业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相对滞后。标准化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薄弱,标准制修订周期较长,标准制修订计划完成率不高,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推出的速度超过了标准制定的速度,标准及时有效供给不足。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多,我国标准国际认可度还不高。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快推进《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实施,制定本指导意见。

2发展原则

2.1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以标准化改革为契机,推动标准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实施和服务,提高标准化效益。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提升标准技术水平,发挥标准引领和规范作用。

2.2需求引领,突出重点

围绕机械工业战略任务和重点,统筹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科学确定标准化工作重点领域,合理安排标准化科研和制修订项目,满足机械工业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需要,提升标准化与机械工业发展的契合度。

2.3包容开放,协调发展

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提高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坚持与国际接轨,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3机械工业标准化发展思路

3.1构建新型标准体系

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构建新型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按照《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机械工业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计划项目评估,把强制性标准范围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对不再适用的强制性标准予以废止,对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对确有必要强制的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逐步整合精简为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强制性标准的整合精简,构建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内容科学的新型机械工业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

3.2跟进国际化发展水平

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程度。充分发挥国内对口单位和相关技术支撑机构的作用,全面跟踪研究与我国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动态,加强与国际标准分析比对,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提升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的国际接轨程度,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水平,增强产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提升国际标准参与程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尽早介入事关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竞争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充分反映我国利益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技术专项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积极将我国集技术、产业和市场相结合的自主技术标准推向国际,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积极开拓国际标准化新工作领域,争取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鼓励我国专家担任技术机构主席、工作组召集人、项目负责人及注册专家。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为重点,加强组织协调,聚焦电力设备、冶金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的走出去和机械工业重点领域对外贸易的需要,成体系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把我国技术标准推广到重点国家和地区,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国际事实标准。概而言之,我国应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到国际趋势中去,当然,需要立足于国内实际情况,进而基于国际标准,制定出属于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

3.3推进规划贯彻落实

推进“十三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是抢机遇占先机做好各项工作的抓手,标准化工作也要自觉把推进机械安全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遵循“更安全、更快速、更有效、更完善”的标准化新理念,制定好贯彻落实规划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并切实推进。

3.4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基础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要进一步创新标准化人才建设理念,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尽快建立起一支能够攻克难关、担当重任,并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端专家队伍,为机械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做好人才储备。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不过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国际上的机械安全标准得到了新发展,将会给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借鉴,但是,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需要,逐渐融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进而再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机械安全标准的全面发展。相信,经过我们对其的深化认识与共同努力,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定可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达.工业标准化托起“品牌之都”[N].中国质量报,2017-06-13(004).

[2]工业标准化标准必要专利,专利中的“核武器”[J].西部大开发,2017(05):56-57.

[3]工业产业高新化[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