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内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染色内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临床研究

李琪毅姜仕柱李素玉

李琪毅姜仕柱李素玉(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湖北宜昌443001)

【摘要】目的探讨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致2013年4月间于我院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250例,按其内镜检查分为对照组(916例)和观察组(3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内镜下经验性取材活检,观察组患者内镜下染色后取材活检;结果观察组食管病变总检出率(14.37%)、食管早癌检出率(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3.65%、0%),观察组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64.52%)、胃早癌检出率(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8.21%、0.29%),观察组结肠粘膜病变总检出率(81.08%)、结肠早癌检出率(1.35%)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19.90%、0%),两组间以上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染色内镜能够提高消化道病变及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染色内镜消化道早癌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257-01

消化道恶性肿瘤以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常见,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是改善患者预后及转归的重要条件[1]。现就对我院应用染色内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临床工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致2013年4月间于我院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250例,男692例、女558例,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45.23±3.87)岁,其中行胃镜检查854例、肠镜检查396例,根据患者内镜检查时是否行染色取材分为对照组(916例)和观察组(33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

1.2.1检查仪器:电子胃/肠镜:OlympusGIF/CF240型

1.2.2检查方法:

对照组:常规胃肠镜检查,依据临床经验对可疑患者食管、胃、结肠粘异常粘膜处进行活检,取材4~6块送病理。

观察组:常规胃肠镜检查,对食管、胃、结肠异常粘膜处进行生理盐水冲洗,使异常粘膜部位无粘液附着,待清洁后喷洒20ml醋酸溶液(2%),1min后生理盐水再度冲洗,观察并彩色照相2张,喷洒完色素后1min,观察粘膜颜色、形态、结构变化。如为食管粘膜,正常食管粘膜应呈现棕褐色,异常食管粘膜则会呈现为浅染色或未染色,彩色照相2张后,于浅染区或未染区内取材4~6块送病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34例中,食管粘膜染色167例,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炎症143例、非典型增生20例、食管早癌4例,检出率为14.37%,早癌检出率为2.40%,而对照组食管粘膜内镜检查384例,各病理结果分别为370例、14例、0例,检出率为3.65%,食管早癌检出率为0%。观察组中胃粘膜染色93例,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炎症33例、萎缩/肠化生18例、非典型增生36例、早癌6例,检出率为64.52%,胃早癌检出率为6.45%,而对照组胃粘膜内镜检查341例,各病理结果分别为313例、10例、17例、1例,检出率为8.21%,胃早癌检出率为0.29%;观察组中结肠粘膜染色74例,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炎症14例、腺瘤性息肉33例、非典型增生26例、结肠早癌1例,检出率为81.08%,结肠早癌检出率为1.35%,而对照组结肠粘膜内镜检查191例,各病理结果分别为153例、23例、25例、0例,检出率为19.90%,结肠早癌检出率为0%,以上两组总检出率和结肠早癌检出率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

3讨论

染色内镜能够充分显示病变粘膜的颜色、形态、结构变化,从而提高消化道病变的诊断检出率。本研究中,染色内镜下病理取材的观察组患者的病变检出率及早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对照组患者,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一致23。在染色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3:染色前充分清洁粘膜表面;染色剂与粘膜接触时间充分;病变处应多点取材;检查胃粘膜时应清除食管染色剂,避免影响。

染色内镜检查操作简单、方便,经济负担小,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准确率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海静,王邦茂.色素内镜和电子色素内镜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消化内镜,2008,5(2):1-7.

[2]殷桂香,王贞彪,乔进朋,等.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3)186-188.

[3]张书文,赵晓蕊.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