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测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测定

李晶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123-02

【摘要】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目的讨论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根据样本检测结果进行诊断。结论由于RF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测定

一、概述

(一)生理和免疫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它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是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其实,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①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②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③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当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才称类风湿因子阳性。

目前已知有四种类风湿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其中的IgM和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G类风湿因子难于测出,约有50%的IgG类风湿因子被漏检,是“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原因之一。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F与其他抗体一样有交叉反应,也就是针对的抗原决定簇不仅存在于正常IgG分子、变性的IgG分子、自身IgG分子、异体IgG分子以及异种IgG分子上,而且还存在于一些非相关抗原上,这些决定了RF结果的非特异性。

RF的产生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病毒、支原体等持续感染刺激机体产生了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G),当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使自身的IgG变性,变性的IgG又成为新的抗原,促使机体再产生抗IgG的抗体(即抗抗体),这种抗变性IgG的抗体(主要为IgM,部分为IgG)就是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淋巴结、淋巴小结、骨髓、外周血以及滑膜均能合成RF,其中滑膜和滑膜液是合成RF的主要场所。滑膜液中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比血清中的低,但有时滑液中为阳性的病人,在血清检查时,则为阴性。EB病毒和其他非特异性B细胞激活剂也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合成低亲和力的IgM-RF。

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约占80%。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目前检测RF的方法有①乳胶凝集试验主要检测IgM-RF,而IgG-RF和IgA-RF用此方法往往检测不到,这也是有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阴性的原因之一。一般不能只看RF(+),主要看滴度,在1:32以上才有意义,滴度越高则病变活动越重,进展快,不易缓解,预后较差,并合并有关节外表现。另外,当吸附自身IgG后,可在部分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测到IgG类风湿因子,即隐匿性类风湿因子,这种隐匿性类风湿因子,尤其多见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滴度一般较低。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性免疫试验此种检测方法如加入酶或放射物质标记的抗IgM抗体或抗IgG抗体或抗IgA抗体,则能分别测出IgM-RF、IgG-RF、和IgA-RF,还可比较精确地测出它们的血清含量。两种方法检测数值大于20即为阳性。

RF阳性不仅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还可出现在多种疾病及少数正常人体内,尤其是老年人。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达30%,硬皮病阳性率为27%左右,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以及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并发阻塞性肺纤维化的病人,也会有一定数量的阳性。在2%的正常人及5%~l0%老年人RF也可以阳性,但结果呈低效价;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子女,也有部分人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他们并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麻风、锥虫病、病毒感染、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异体肾移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次输血、多次预防注射、白血病等偶尔也可查到类风湿因子阳性。

(二)常见疾病

二、临床意义

由于RF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

(一)风湿病引起的类风湿因子

就RF而言,风湿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其滴度往往比非风湿性疾病高,除有IgM-RF外,往往IgG-RF和IgA-RF均为阳性;如果实验室检测方法稳定只是可能出现浓度的上下波动,一般很少从阳性转为阴性。类风湿因子在血清中滴度升高,往往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病程长或有关节以外的表现有关,病情得到控制或缓解时,类风湿因子降低。因此,临床上常将类风湿因子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及药物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类风湿因子主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经过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参与致病过程:

1.IgM型类风湿因子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病入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正常人”,具有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

2.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病人,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关节病变更严重。

3.IgG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通常均有小关节对称性肿胀,晨起关节僵硬,关节X线片有骨质疏松、囊性变和骨侵蚀及关节间隙改变。如果临床为不典型表现或早期诊断有困难时还可作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比较特异的化验如抗角质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等。早期类风湿患者的关节X线片检查不显示特殊异常,血清RF大多数也为阴性。尽管如此,有经验的风湿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完全可为早期类风湿患者做出正确诊断,而绝不依靠X线片或RF。晚期类风湿患者,尽管关节X线片检查可有明显破坏性病变,但RF阴性者也占一半左右。面对这种已经处于关节畸形或残疾阶段的患者,如果因为其RF阴性而不被诊断为类风湿,则是更大的错误。另外多种风湿病性疾病RF均可出现阳性,诊断这类疾病一定要结合病史、查体和其他免疫学检查。由于风湿性疾病是累及结缔组织和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临床常见有多系统、多脏器损伤表现,如皮肤、黏膜、关节、肾脏、心、肺、肝、胃肠、淋巴结、眼、耳、鼻等。如果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以上多种表现,加之RF阳性则应做其他免疫相关的试验室检查,如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补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磷脂抗体等。

(二)非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类风湿因子

这类疾病虽然RF阳性,但通常滴度比较低,一般为单纯的IgM-RF,很少有IgG-RF和IgA-RF,阳性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另外风湿性疾病末梢血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引起RF阳性的其他非风湿性疾病除病毒感染外其他一般均增高或出现分类比例异常,如结核病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细菌感染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增高、寄生虫感染则嗜酸细胞比例增高等,嗜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血液中及骨髓中嗜酸细胞数目明显增高。此外非风湿性疾病进一步检查抗核抗体一般都为阴性或其滴度较低。

(三)非疾病引起的类风湿因子

有时临床医生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或者体质比较弱的人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出现RF阳性的结果,这些人虽然RF阳性但一般滴度较低、重复化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些人如果无临床表现只需动态观察。

参考文献

[1]章菲菲,徐麦玲,邹和建,陈宇明.类风湿因子三种检测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的研究[J].上海医学.2003年07期.

[2]阿西,齐为民.风湿病患者ASO及RF的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J].陕西医学杂志.199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