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邪胶囊的研制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疏邪胶囊的研制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胡展瑞文黛薇莫湘孙玉霞梁杰豪徐守权张

(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梧州543200)

摘要:目的为临床提供新制剂疏邪胶囊,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疏邪胶囊的制备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方法并观察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结果疏邪胶囊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检测方法简便易行,采用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其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症状优于对照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血常规、肝功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改善慢性乙型肝炎HBVM、HBVDNA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疗效不及对照组。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合理,质控方法可靠,改善症状及肝功能疗效确切。

关键词:疏邪胶囊;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临床观察

ABSTRACT:Objective:PreparationandClinicalObservationofShuxieCapsule.MethodsPreparationofShuxieCapsuleandItsTherapeuticEffectonChronicHepatitisB.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ShuxiecapsuleandcontrolgroupinimprovingbloodroutineandliverfunctionofchronichepatitisB,and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improvingHBVMandDNAofchronichepatitisBbeforeandaftertreatment.conclusions:ReasonablepreparationtechnologyofShuxiecapsule,definitecurativeeffect.

Keyword:ShuxieCapsule,Preparationprocess,qualitystandard,Clinicalobservation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是由于疫毒侵袭;病机的关键在于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疏肝透邪是治疗肝病的基本大法,这是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的。通过疏肝可达到透邪解毒,利湿散瘀的目的。我们应用中药制剂疏邪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通过对临床的主要症状、外周血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等指标的观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1药物制备

1.1处方组成

疏邪胶囊由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2g郁金10g川楝子12g薄荷9g牡丹皮9g茵陈15g木通9g栀子10g黄柏10g田基黄10g十二味中药组成。

1.2制备工艺

以上十二味,薄荷碎成细粉,除薄荷粉外,其它各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沸后1.5h。合并煎煮液,浓缩后加乙醇使其含醇量约为70%,静置48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后,加水稀释,冷藏,过滤,弃去沉淀。滤液浓缩后加薄荷粉,混匀,置烘箱中60℃烘干,粉碎,灭菌,装入硬胶囊使成0.32g/粒,即得。

2质量标准

2.1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色粉末,气微香,味微苦。

2.2鉴别

2.2.1显微镜检取样品涂片,美蓝染色,显微镜观察可见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约至90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常弯曲,壁厚,微具疣突;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2.2.2显色反应①检查方法取样品约1g,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

②结果判断: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红色。

2.2.3薄层色谱试验

①仪器、设备:天平、玻璃漏斗、量筒、层析缸、点样毛细管等。

②试剂、材料:石油醚(60~90℃)、香草醛硫酸试液、乙醇、苯、乙酸乙酯、硅胶G薄层板。

③对照品:缺薄荷阴性样品。

④操作方法取样品2.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摇数分钟,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挥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缺薄荷阴性样品,加石油醚(60~90℃)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30~60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乙醇(1∶4)的混合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样品无此斑点。(见图1)。

图1:疏邪胶囊中薄荷薄层色谱。1-3.疏邪胶囊供试品,

4.薄荷对照药材,5.缺薄荷阴性样品

2.3检查本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IL)[1]。

3临床观察

3.1.1观察对象

60例CHB患者均来自梧州市中医医疗集团。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21-62岁,平均39±9.7岁。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标准。其中CHB轻度43例,中度17例,病程最短18个月,最长11年,平均3.5±2.1年。

3.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0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标准。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HBe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1.3纳入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病情分度标准:

(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正常2倍≤ALT和/或AST(IU/L)≤正常3倍,胆红素(μmol/L)≤正常2倍,白蛋白(A)(g/L)≥35,A/G≥1.4,电泳γ球蛋白(γEP)(%)≤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U/L)*>5400。HBVDNA≥105拷贝/ml。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B超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ALT和/或AST(IU/L)>正常3倍,胆红素(μmol/L)>正常2倍~正常5倍,白蛋白(A)(g/L)<35~>32,A/G<1.4~>1.0,电泳γ球蛋白(γEP)(%)>21~<2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60,胆碱酯酶(CHE)(U/L)*≤5400~>4500。HBVDNA≥105拷贝/ml。

(3)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组、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组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的湿热蕴结、肝郁气滞混杂兼见证。

主症:①两胁胀痛;②善太息,暖气稍舒;③情志抑郁;⑤身目黄染,黄色鲜明;⑥小便黄赤;⑦口干苦或口臭;⑧舌苔黄腻。

次症:①胸闷,或纳呆,或腹胀;②恶心或呕吐;③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④胸胁胀;⑤脉弦滑或滑数。

凡具备主症中2项加次症2项,可定为本证。

3.1.4排除标准

(1)排除有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严重的全身感染或恶性疾病,有代谢免疫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实验过程中有以上任何一条者,退出实验,亦排除在外。

(2)排除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者。

(3)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

3.1.5分组

收集6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分别运用疏邪胶囊、阿德福韦酯片进行治疗,即治疗组(疏邪胶囊组)、对照组(阿德福韦酯组[3])。

3.1.6给药方法

治疗组:疏邪胶囊口服,一次2粒,一天三次。

对照组:阿德福韦酯片10mg,口服,一天一次。

3.1.7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血清学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HBV-DNA)变化。观察症状:口苦、纳呆、腹胀、胁痛。

3.1.8数据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组间进行t检验比较,P<0.05时具有显著性差异。

3.2结果

3.2.1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表1)

表1治疗前后血液WBC(白细胞)、HG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症状无差异性,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4讨论

制备工艺中,滤液回收乙醇后,加水稀释并冷藏,是使无效成分充分沉淀。质量标准中“鉴别”项,显微镜检主要观察薄荷,化学试验则为进一步检测;薄层鉴别主要检测薄荷有无或提取是否合理高效。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是由于疫毒侵袭;病机的关键在于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无论病邪侵入卫气营血分、上中下三焦、三阳三阴六经、五脏六腑,或影响气血津液等,它们只是用来表示病理阶段不同,病位深浅有异,病势发展的进退,病情变化的轻重而已,其机理均是影响机体气机、气化,应根据患者病情病势之不同,顺其脏腑之性,因势利导,使病邪由脏出腑,由腑出经,由经出络,由深出浅,由里出表,以致外达而解的一种内涵广泛的驱邪治疗方法。

疏肝透邪法的基本方是四逆散[5],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本方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作用。疏邪汤是本地民间流传上百年治疗胁痛的验方,是根据本地区气候、发病特点,在四逆散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是民间临床常用治病中药汤剂,经几代老中医传承使用,疗效显著,本方集疏肝、养肝、解毒透邪散瘀为一体,扶正祛邪,消补兼施。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气郁滞、肝胆湿热兼见证。

疏邪胶囊严格按照《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研制,结合中医药的传统理论,运用中药现代制剂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同时建立稳定、可控的质量标准,以符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在本制剂研制的同时,将加强中药药理的研究,探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该制剂的研制必将提高医院制剂的科技含量,为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治疗后肝功能、HBVDNA定量的变化:两组患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肝功能逐渐改善,ALT、AST逐渐复常并稳定,治疗组HBVDNA定量稍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VDNA定量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降低HBVDNA数量的效果优于治疗组,但两组对改善肝功能的疗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毒学、生化学及血清学情况比较:治疗后3、6个月两组的ALT复常率逐渐提高,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Bs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率间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比较,对照组的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以上对比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都是逐渐提高,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HBs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差异,但对照组的HBs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明显优于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变化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时间上优于对照组,改善症状的程度上同样优于对照组。通过对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在HBs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方面明显优于治疗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大样本继续观察疏邪胶囊疗效,是否可以寄希望于辨证论治、优化组方来提高HBs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是我们医护团队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研究从生化、生物学角度研究疏邪胶囊、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CHB患者外周血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的变化,从而探讨疏邪胶囊治疗CHB的临床疗效,进而不断探讨疏肝透邪法治疗CHB的应用前景;为该地区乙肝防控、诊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57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2010,06-0003-05:672-7185

[3]王永怡.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现状[J]抗感染药学,2004年6月第1卷第1期14-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32-233.

[5]罗春霞.四逆散合四君子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变39例[J].?河南中医,2015,35?(2):293-295.

基金项目:2014年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名称:疏邪胶囊的研制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项目编号:201402058,所属专项:民生科技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