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的学科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古筝演奏的学科核心素养

赵丛丛

赵丛丛山东省昌乐二中262400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寄托,通过演奏乐曲能够体会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古筝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音色优美清亮,如山泉叮咚,古筝曲时而婉转、古朴、典雅,时而铿锵、宏大、雄壮,表现力丰富,风格特点独特。从选择乐曲来说,不管是鉴赏的,还是练习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乐曲,使学生能够走进作曲家内心,更加了解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体验古典韵味。

衡量课堂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核心素养,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一、古筝演奏的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理解,结合典型的乐曲,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去感受不同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作用。例如表现激动、热烈,往往力度很强,表现优美、忧伤、抒情,力度则弱。优秀的古筝作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许多筝曲都是历史故事改变而成。在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尤为重要,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富有情趣的古筝曲,夕阳西下,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渔船上渔民愉快劳动的场面,结合特定的情景,展开丰富的联想,结合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区等音乐要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乐曲的内涵。

二、古筝演奏的艺术表现

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是由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正确的演奏姿态,规范的演奏指法,对作品的情感挖掘,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而这些也是强化审美感知力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重大而长久的影响。相反课堂上只是就一种指法、一项技能作为目标的话,那么就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外,展示中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演奏与学生之间的展示演奏,可以间接看到自身相似的问题,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

三、古筝演奏的文化理解

古筝演奏跟国学经典诵读一样,能够提高专注力,保持内心宁静。传统古筝曲的赏析,能从乐曲中,了解历史,如《临安遗憾》这首作品,描写了岳飞的英雄故事,能使学生在慷慨激昂的乐曲中,了解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热情,通过乐曲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作品中凝聚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结合核心素养的提升,每首作品的分析处理应有以下步骤。

1.鉴赏作品:了解作品的故事背景,历史文化,时代特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等,从音乐要素入手,对作品进行描述。

2.对作品进行分析:划分乐段,分析对比强弱、情绪。古筝的韵味体现在“呼吸”上,呼吸与情感的配合,对音乐的表达具有重要的影响,它能带动演奏的音色美,所以在拿到一首作品时,先划分乐句,找出呼吸点,形成抑扬顿挫的演奏效果,做到“情动气动、情急气粗、情缓气畅、情刚气壮、情柔气和”,依据感情变化而变化,从而促进情感的表达。教师可采用“视唱曲谱”与“演奏示范”相结合,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以便学生理解与模仿。

3.演奏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的步骤来进行自主练习,在实践中得出方法,获取技能,同样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实践中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生成性是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比如手机的用力方式,弹奏位置,适合作品的音色等,基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学习方式构建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展示环节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应当投入大量时间,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提出问题,提供指导,拓展提升等。

学习古筝是一项周期性长、实践性强的音乐活动,利用平时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丰富的课程,优秀的师资都是必要条件,作为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之外,还要有课程高度,有了课程的整合及课程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系统,有层次性、阶梯性,课程的实施应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与学生一起进行思维对话。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加工、调整,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有终极目标,再把目标分解到每学期,每节课。

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过分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追求音乐教学的学科化、专业化,内容偏多,偏难,使学生本该属于自己的愉悦的学习过程体会不到成就感,这种观念已经陈旧,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遵循时代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在教学中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