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不断前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不断前行

穆德扬

——浅谈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256600

摘要: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突出国家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途径,突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力争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随着历史的脚步踏入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的高中素质教育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经历了十余年的曲折反复,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新世纪的中国教育终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时期的中国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大力提倡“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又被推到了台前。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经过不断的打磨而逐渐的清晰,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

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二、时空观念

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狭义时空观念为时间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广义时空观念为历史事件(人物)发生相关的实物、环境都是它的时空定位。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我们看待具体的历史问题,不能盲目主观地进行判断,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三、史料实证

它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指人类在自己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无意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或文字资料。实证是史料、史实和历史理论的统一。历史学科研究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没有详实可信的史料作支撑,任何对历史的判断都是虚妄的、不可信的。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历史解释

它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分解为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基本上或者说是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而已。现在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所发生的事情,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而又全面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即体现出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本质。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五、家国情怀

这里所说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都应该有一个初衷,那就是与家国情怀联系到一起。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史为鉴、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讲台上,我们肩上的责任十分沉重,能否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否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让历史成为明灯照亮未来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来的历史教育一定是紧紧围绕着这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使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真正能够达到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