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关于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

张晓青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遵化市供电分公司河北省唐山市064200)

摘要:高职院校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更新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宗旨;从内因出发,通过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树立学生自主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下文中的内容,希望给与同行业进行工作的人员提供出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专业职能;培养;分析

1导言

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以能力训练为切入点。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增加自学能力训练内容,创造自学的机会与氛围,以此增强学生自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根据专业方向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电子技术基础知识验证与应用、电子技术知识与原理的综合运用、电子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电子产品初步开发与设计等四个能力培养模块,然后围绕四个培养模块设置课程项目和子项目,并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单元课程。

2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以及对供、用电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岗位为配电(变配电设备安装、变配电室值班)和营销(装表接电、抄表收费、农网配电营业)两大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湖南,辐射全国,面向供电、工矿及电力施工等企业,培养具备供用电企业生产与管理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从事配电和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市场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分析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通过对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作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四个阶梯

3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必要性

随着我国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的大力发展,急需越来越多电气工程专业及供用电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生产单位,尤其是生产工作第一线急需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生产单位急需人才,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正是高职高专院校迫不及待解决的。

4高职专科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4.1自我实践的意识差

通过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专科学生的几个学期教学情况,有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实践能力对个体的就业与发展不太重要,学习中主观能动性差,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锻炼实践能力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认识存在误区。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一直都比较模糊,认为“学业是最为重要的,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考好成绩、拿奖学金、考到各种证书,培养实践能力就是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会浪费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可见,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第二,对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缺少规划意识。目前,有些学生对自我发展的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尤其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阶段。高职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身发展目标并不是十分清晰和明确,而对于如何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实践活动来有效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必然会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2缺乏专业技能

其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知识或心里上的差异,有的动手能力较强不满足于课本探究实验,也有的学生虽然也想自己试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由于动手能力不强或知识不够丰富,又怕其他同学讥笑,基本上是探究实验过程的旁观者。其二,高职学生尽管在学校学习了几年,但也所学的课本知识一到社会上就和实际脱节。这些问题在高职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

5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5.1阶梯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阶梯式课程模块开发的思路,即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课程系统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平台模块→岗位专项技能模块→岗位综合技能模块→能力拓展模块四个递进的能力阶梯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阶梯式课程体系。阶梯式课程模块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内容的阶梯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渗透,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5.2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和对接现场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校外实际的工作环境,把课堂搬到配电(营销)实训室和工作现场,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载体,将配电与营销岗位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融入到校内的拟岗实训和校外的识岗、跟岗及顶岗实习之中,使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形成了“内外交替、多岗轮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吸收、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使他们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造,并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当然,对于本科生的要求不能过于严苛,创造知识一般属于对研究生阶段的要求,但早期的培养是有益的。教师还能通过实践的过程判断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简单地说,理论与实践应该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

二是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模式。计算机及相关的专业都具备实践性强的特点。王选院士曾经说过:“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践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在实践教学中,以往的方法难以满足现行体制下的需求。开创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是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造就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不断更新的培养目标,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优化课程比例,有的放矢,与时俱进。

6结论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计算机知识体系不断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相关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为了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本科教育应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校这个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学到真正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刘志远,潘全喜.高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浅析[J].河南农业,2013,04:22+26.

[2]曾卿卿,余德均,罗华,罗明川,李苏洲.关于供用电技术专业特色培育项目的建设——供用电技术专业融合“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153.

[3]李红艳,孙晓红,石锋杰.《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S2:376-378.

[4]郭方正,康兴娜,宋文军.转变教育思想传授核心技术培育实用人才——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的几点认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34-36.

[5]常国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工综合技能”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3:118-119.

[6]孙晓红,崔均亮.基于工作过程的“电能计量”课程方案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