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介入导管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2

风险管理在介入导管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仵淑娟

仵淑娟(天津疗养院医疗部介入导管室300381)

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介入导管室工作是集科学性、严肃性、协作性、主动性和风险性于一体的复杂工作。针对我院介入导管室的实际情况,自2009年重视护理风险管理,在导管室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正确评估介入导管室护理风险因素

1.1人员素质因素引发的风险

我科护士较少,除完成日常全院临床科室预约介入治疗外,还要保障介入急诊绿色通道,因此有的护士就在手术量大、夜间急诊或节假日期间,为病人服务意识欠佳,表现为手术期间接待病人不够热情,提供的各项服务细节不够到位,手术间内讨论与病人手术无关的话题,手术期间接打与手术无关的电话等,给病人一种不安全感。

1.2专业技术因素引发的风险

导管室急救器材与设备多,护士专科技术不熟练,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例如心律失常的病人要求护士有较高的辨别心电图能力;心脏介入治疗的病人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要有能及时发现并辨别是否异常的能力,一经确定心搏或(和)呼吸停止,能迅速实施有效抢救措施,争分夺秒的挽救病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较高的专科知识和专科急救技能很容易出现风险。

1.3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

导管室护士长期连续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废气、噪音等可对人产生不良刺激,长期接触会使人心情压抑,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等[2],工作的差错率也大大提高。另外,辐射潜在的职业损害也致使人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1.4口头医嘱多引发的风险

手术期间,无论用药还是耗材供应等,护士一律执行的都是口头医嘱。手术期间病人病情不同,尤其是急诊绿色通道的病人,病情危,情况急,医护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出现心口不一的情况。

1.5意外情况引发的风险

手术病人的风险从接病人到送病人整个过程都存在。路途中、等开台前,特殊体位摆放等都可能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坠床、心律失常等,另外手术中突然停电导致手术床无法移动,各种急救设施无法正常使用,使病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1.6病人或家属引发的风险

病人或家属由于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认识不到疾病的复杂和不可预见性,对介入治疗的期望值过高,意识不到有许多现行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加之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稍有不慎可导致纠纷发生。

2防范对策

2.1组织强化培训法律,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护理风险可控制的一面就是人为主观因素,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从这方面减少风险几率[3]。组织护士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执业护士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

2.2科学制定流程制度,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科学制定导管室常见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岗位职责等,集中组织学习并进行定期考评,直接与绩效管理挂勾。科学合理的制定导管室各项护理操作统一路径,所有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都按照统一的路径进行,减少相互询问时间和出差错的几率,科学减轻工作量。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层层抓落实,预防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2注重人文护理开展,完善细节服务质量

在导管室推行“三米效应”“五心精神”,推行主动配合的服务理念,实行“一对一”全程服务。“三米效应”即三米外让家属感受到你对病人的关注,放心把病人交给你;三米内让病人感受到你的微笑,减轻对手术的恐惧。“五心精神”即耐心、贴心、细心、真心和责任心,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展开护理服务。“一对一”全程服务即从术前访视到术后健康指导,一个护士负责一个病人的全程服务。手术期间,手术人员的手机集中放置,统一管理,手术期间不得接打与手术无关的电话,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不得无故离开手术间。

2.3加强专业分层训练,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

2.3.1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专业理论和技术规范性培训。按老中青不同层次有侧重点的进行不同专科领域的学习。

2.3.2强化急救技能,使人人都能熟练掌握导管室急救仪器的规范使用、维护和检测。

2.3.3每日护士长跟班检查护理工作,每周组织集中业务学习2次,每月考核导管室护理操作2~4次。每周考核导管室急救技术1-2项。

2.4药物耗材规范放置,正确执行口头医嘱

导管室所有物品及药品都科学定位摆放,不得随意更换位置,使用后及时补充。各种药物分类存放,各类手术耗材分柜放置,均标示明显。执行口头医嘱前一定要大声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尤其是有疑义时,一定要小声提醒手术医生,经过再确认后大声复述再执行,另外复述确认执行后术中所用药品将安瓿保留,所用耗材外包装统一装袋,以便术后再次进行核对工作。

2.5科学评估病人情况,降低风险指数

术前利用病人等候时间对病人及家属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估,有重点的进行预防,特别是危重患者,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认真履行操作前告知义务,完善各项签字记录。医护人员有告知病人实情和尊重病人意愿的义务,病人和家属有了解各项操作内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承担风险的权利[4]。高风险的操作一定要签字确认,降低风险因素。一旦发生纠纷,也有法律依据可查。

2.6注重护士心理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2.6.1为了调节护士的紧张工作节奏,科室表彰工作优异者,分批次外出旅游,放松紧张情绪,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步工作中去.

2.6.2实行弹性排班工作,做好护士的轮岗工作。定期调换心内科和导管室护士的工作岗位,使导管室护士能短期彻底脱离X射线环境,身心健康受到保护。

2.6.3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发掘身边的闪光人物,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演讲比赛,丰富文化生活,减轻心理压力。

3小结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了风险的发生,减少护理风险带来的损失是可能的,护理风险管理重在预防[5]。我科自2009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来,病人对导管室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7%以上,无一例重大差错、纠纷的发生,达到了病人、护士、管理者、医院都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继平.主编.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3.

[2]李其荣,郑文清.手术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探讨[J].西部医学,2008,7(4)897-898.

[3]邵长倩,田美欣,刘南萍.护理风险常见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8):81-82.

[4]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5]陆燕弟.手术室风险管理[J].护理管理,2008,6,3B:71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