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包虫病X线征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肺包虫病X线征象分析

宋燕

宋燕(新疆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科841000)

【中图分类号】R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161-02

【摘要】目的描述肺包虫病X线征象的诊断特征,为确诊肺包虫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我单位已接诊的资料完整并已证实的96例肺包虫病的X线胸片,收集整理。结果肺包虫囊肿直径最小者1cm,最大者16cm,直径1-5cm16例(占22%),5-10cm47例(占63%),10-16cm11例(占15%)。74例中有58例呈分叶状改变(78%)。多发者22例,单发者74例。结论肺包虫主要依靠包括X线平片在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特别是评价肺包虫病,了解包虫囊肿的形态学特征和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很有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肝包虫X线表现

肺包虫病是新疆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农牧区牧民多见。肺包虫囊肿破裂的特征性X线表现是“水上浮莲征、新月征”,但对于复杂不典型X线征象,易导致误诊,肺包虫病(肺包虫囊肿、肺棘球蚴病、肺棘球蚴囊肿)为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幼虫(棘球蚴)在肺内寄生所致,是肺部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现将我单位已接诊的资料完整并已证实的96例肺包虫病例X线胸片收集整理,着重从胸部X线片角度加以分析,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此次收集的96例病例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的12岁。患者均有牧区生活、工作,与牛、羊、犬密切接触史。汉族48例,维吾尔族28例,哈萨克族10例,回族6例,其他民族4例。单发者74例,多发22例,同时并发肝包虫者18例。

1.2方法此次96例病例的X线胸片均摄正侧位X线平片,常规胸部摄片条件。将历次X线胸片按照发病部位和X线征象加以整理分析,统计结果,提高诊断水平。

2X线表现

96例病例,囊肿共计138个。

2.1一般表现主要表现为患侧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增高阴影,大小不定。最小者1cm,最大者达16cm。其中1-5cm有16个,占22%;5cm-10cm有47个,占63%;10cm-16cm有11个,占15%。大者多呈分叶状,74例中有58例,占78%。大者,阴影周围肺纹理被推移,甚者纵膈可向健侧移位。138个囊肿中一般表现者98个,占73.24%。

2.2特殊表现肺包虫的特殊X线表现主要有“水上浮莲征”、“镰刀征”、“双弓征”、“水落石出征”和“空腔”等。根据统计,“水上浮莲征”系由于剧烈咳嗽,包虫囊肿内外囊破裂,部分囊液咳出,并有气体窜入,内囊塌陷,漂浮于液面上,显示为不规则突起。此征像有9个,占6.52%;“镰刀征”系外囊破裂后,气体进入内外囊之间,胸片上显示弧形透亮区,两端尖,形如镰刀。此征象5个,占3.62%;“双弓征”系内、外囊破裂,气体进入内外囊之间,可见液气平面上方一“镰刀征”,显示两层弧形带,似双弓。此征6个,占4.35%,“水落石出征”系囊肿破裂后,囊液大部咳出,子囊显现出来,如同“水落石出”。此征2个,占1.45%;“空腔”及囊肿破裂后,囊液及内囊壁全部咳出,呈现薄壁空腔。此征2个,占1.45%。

2.3其他表现肺包虫的其他X线表现还有囊状液气胸、炎性实变影和胸腔积液,分别为8例、6例和2例,占5.80%、4.35%和1.45%。

本组病例中有2例初诊时诊断困难。1例初次胸片表现为侵润病灶,误诊为浸润性肺结核,二次摄片因粉皮样物咳出,表现为“水上浮莲征”,结合流行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肺包虫,后经手术证实。另外一例的胸片表现为肺内多发圆形、类圆形影,为慎重起见,按肺内转移瘤诊断,后经查全身无肿瘤,有与家养宠物狗接触史,经手术证实为多发肺包虫。因此,要减少肺包虫的误诊率,应可根据典型X线表现和流行病史、皮内卡松尼实验等,密切结合临床、动态观察X线胸片诊断并不困难,但初诊和X线表现不典型时需鉴别诊断。

3讨论

肺包虫病是由于人吃了被犬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所致,是我地区常见病。本组病例大部分为牧区农民。早期肺包虫多无症状,大多是体检时发现。发现和确诊肺包虫主要依靠包括X线平片在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特别是评价肺包虫病,了解包虫囊肿的形态学特征和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很有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7.

[2]陈凡,等.胸部X线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102.

[3]徐明谦.我国防治包虫病的现况.新疆医学.1993.23(1):61.

[4]李先军,帕尔哈提.肺包虫囊肿破裂的X线误诊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1,5(2).

[5]杨青,张克云,陈芳玲.肝包虫病X线平片诊断价值(附91例报告).现代医用影像学20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