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制在我国居家临终关怀中的优势及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家庭医生制在我国居家临终关怀中的优势及前景

史桃琳1孙克玉2

史桃琳1孙克玉2

(1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101)

(2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201199)

【摘要】临终关怀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家庭医生也在积极开展居家临终关怀。本文根据我国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的现状,探讨了家庭医生制度在居家临终关怀工作方面的优越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度;居家临终关怀;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006-02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逐渐延长,社会老龄化趋势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日益加剧。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012年,我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达到161.49/10万[1]。2/3的肿瘤被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无法治愈,患者在生命终末期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如何缓解肿瘤患者的病痛,让他们能够安宁的有尊严的离开人世,值得研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临终关怀”的概念,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许多临终关怀机构,社区临终关怀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本文对家庭医生制度在居家临终关怀工作方面的优越性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1.家庭医生制度及居家临终关怀概念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居家临终关怀是指临终病人住在家中,由其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的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的提供病人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2],这类服务通常以社区为基础,家庭医生为主体来完成。

2.居家临终关怀的需求因素

我国临终关怀工作目前主要是依靠建立宁养院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建立安宁病房来完成。①从社会现状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少子化、慢性疾病、肿瘤晚期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依靠社会力量设立的机构资源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②从临终患者的情感角度来说,他们大部分更愿意在自己家中走完自己的人生。③从经济角度及社会效益来说,居家临终关怀减少费用,让患者及家属来说更能接受。④工作调节的需要:对于病情暂时稳定的患者可办理家庭病床,由家庭医生团队来完成平时的医疗指导和照顾,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和使用率。

3.家庭医生制度对于居家临终关怀工作方面的优越性

3.1补充现有临终关怀模式的不足

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主要模式有李义庭的“PDS”模式[3];施榕提出的“施氏模式”[4];陈春燕的“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模式[5];尤吾兵的“医务人员、家庭亲属、临终患者”的三位一体模式,及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即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6],社区医院模式等。以上模式具有很多弊端,涉及面太广,难以实施,不符合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或者空巢、留守老人家庭,增加患者家庭负担。家庭医生制度就可弥补以上的不足之处,不同于以往的“家庭病床”,他是在政府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全科团队,以居家为主体,机构为补充的舒缓疗护服务模式,不但灵活机动,更符合我国家中送终的传统观念,从而有利于满足部分临终患者的愿望[7]。

3.2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医疗资源

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无需扩大机构的床位数来缓解需求压力,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居家照护,对于预计寿命<3个月的患者,按其需求可住进社区医院的舒缓病房,给予更专业安宁的临终照护。

3.3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有研究表明,肿瘤专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严重[8],长期从事肿瘤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面对痛苦的患者,易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但是家庭医生制度是“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工作方式及内容比较灵活,不容易因长期且只接触肿瘤晚期等临终患者而导致抑郁情绪的淤积,更好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4依从性好

患者及家属更易接受家庭医生的照顾,心理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慰藉,依从性也较好。该模式能更贴近癌症患者身心,充分体现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五全”(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全社区)照顾[9],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全程的介入照顾。

4.未来发展形势分析

4.1符合我国国情

“癌症与老龄化”,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10]。癌症患者中50%伴有中度或重度疼痛,对病人和家属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折磨和身心创伤。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不如老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快速增加,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限制,这些人群大多只能以居家的形式得到应有的照护。

4.2传统观念的逐渐改变

由于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但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上这几年对临终关怀概念的宣传和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再避讳,而是能够坦诚面对,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临终关怀的意义。许多癌症晚期患者和生命终末期的老人主动要求入住临终关怀机构,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病床供不应求。

4.3社会、经济效益

居家临终关怀不需要过多占用医疗资源,不需要应用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和药物,居民大多能接受,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好的运用,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4开展其他临终关怀相关工作

从2004年起,世界临终关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发展儿童临终关怀,关注临终儿童的权利和生命质量已成为国际的热点问题[11]。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儿童癌症的发病率已增加25%,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12]。我国目前有限的临终关怀服务都不可能满足城市临终患者的需要,更谈不上开设专门的儿童临终关怀服务[13]。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创新型的FOOTPRINTS服务模式,无论临终关怀的地点改变,医护人员都对临终儿童的家庭进行定期随访和提供持续的直接指导,使儿童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照顾。这种模式自推行以来反映很好。目前,中国虽然拥有极大的儿童临终关怀需求,但缺乏卫生资源的投入。因此,家庭式的儿童临终关怀成为一个符合实际且有效的模式。这既减轻大医院的工作负担,也减轻了家庭因儿童住院造成的经济负担,有助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配[14]。

4.5国家政策的改变与支持

我国正面临新一轮医改,国家扶持政策正逐步的往基层医生身上倾斜,日益重视基层医生队伍得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医生愿意加入全科医生队伍中来,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队伍正在迅速壮大,近年来也开展了较多的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培训,我国未来全科医生队伍也不容小觑,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庭医生更能渗透到基层、到每户家庭之中,居民也更易接受,影响范围十分宽广,具有广阔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文明进一步推进,人类的知识和认知的不断累积,将来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势必更加多,家庭医生队伍能够渗入到临终关怀这一事业中,能够很好的补充现有舒缓安宁机构的数量不足,能够贯彻实现“善始善终”的“优死”理念,在今后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中有个很好的发展前景,是符合我国国情、居民乐意接受的临终关怀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01:1-8.

[2]孟宪武.临终关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18.

[3]李映兰,欧阳王.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现代护理,2002,8(11):880-881.

[4]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73-74.

[5]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02:26-28.

[6]谢开,巫纪英,黄伟坤等.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在临终关怀中的实践运用.基层医学论坛,

2009,13(6):487-489.

[7]孙宣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例病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71.

[8]刘微,吴乾.肿瘤专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05:289-290.

[9]严勤,施永兴.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生命科学,2012,24(11):1295-1301.

[10]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

[11]HindsPS,DrewD,OakesLL,etal.End-of-lifecareprefe-rencesofpediatricpatientswithcancer[J].JClinOncol,2005,23(36):9146-9154.

[12]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9-182.

[13]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45(5):45.

[14]ToceS,CollinsMA.Thefootprintsmodelofpediatricpalliativecare[J].JPalliatMed,2003,6(6):98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