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李良锋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下,教师应当尽快进入角色转变,以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描述与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现化学本质规律,加快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确保学生能够在化学课堂中完成知识积累与素质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坚持有趣、有料这一教学原则,能够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化学实验。另外教师应当尽快进入关注学生这一阶段,具体的研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用现代化理念武装自我,能够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施加正确的影响,以确保学生能够做出积极响应。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下教育弊端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入学相脱离,学生难以实现根本性发展。课程改革已经提上日程,为了追求知识的内在逻辑、教学法要求之间的统一、为了供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教师必须要牢牢把握核心素养这一教育主线,将此作为基本点与出发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贴切性,促进教学方法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只有做好教育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存在和延续,使得新年轻一代能够更加适应现存生产力的需要。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该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其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学科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去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够投入时间与精力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够了解学科特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量的准备,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质变。

当学生具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学科核心素养时其具有学科敏锐感,能够直观理解复杂抽象的理论概念,在内心构建一个认知模型,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具体延伸了学科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其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根本任务,意在培养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具有核心素养时其会自觉进入发展的进程之中,摆脱原有形式化学习,为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高效方法

(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探究素养

教师应当意识到其作为一名专业从业者应当教会学生认识物质,认识世界,尽快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然而学生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其认知有限,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有意识引导下进行认识,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活动,学生有序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究最终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当学生打好化学基础后才能够以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进行再研究、再学习,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机会,激励其后期认识追求,在教师的领导认识下学生的知情意行能够协调统一发展,学生具备一定知识时,获得良好的学习反馈,学生开启一段良好的旅程,在实践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内化,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解释和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规律和定义,例如在学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开展完善而有意义的思维探究活动,教师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推理、研究变化现象。学生和教师的认知经验具有差异性,学生会站在自己的视角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是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教师在面对此现象时不能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应当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实验,通过实验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领域,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确保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均衡性。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高速运转。学生的知识是科学的规律的知识,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二)创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通过研究表明学生的记忆力和精力有限,只能将印象深刻的东西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研究知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金属铜的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放置化学置换反应相关短片,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教师把握最佳教学实际,带领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按照相关操作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在明显的实验现象下学生能够确保认知结构与学科逻辑结构的统一。为了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案例,为学生讲解一些化学常识,教会学生辨认市场上的银器,学生能够找寻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的知识就在生活当中,打破了原有对化学学科的错误认知。

(三)在互动中解决化学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此外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确保谈话的中心能够围绕教学主题。另外,教师应当在谈话的过程中坚持启发诱导原则。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原有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并在恰当实际给予学生一定引导,确保学生能够一步一步的获取新知识。

原有教学模式下教师单纯按照自身想法推动教学进程,忽略学生的个人体验,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尽快完成思想转变,大力支持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注重言语技巧,耐心解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跟进教师脚步,自觉投入观察与思考中。化学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学生难以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在焰色反应知识点讲解时学生可能不了解为什么物质之间不能够相互替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实验,在双方互动下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掌握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金属化学元素的特性。

三.结束语

教师应当走出传统灌输教育的泥潭,具体了解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深刻认识到自身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在学科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持久性和引导性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验证,加快推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光祯.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发展,2018(4):93-94.

[2]姚宏杰.基于发展学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