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浅谈教师的创新能力

吕文虎

吕文虎

(烟台市福山区技工学校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的能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研究和分析,笔者以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教育理念的创新、师德规范的创新、知识结构的创新、教学艺术的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教学创新;创新能力;教育教学

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的能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本文拟就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建议,探索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教师作出努力,唤醒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让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用一流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为每一位教师打造一个专业发展的广阔平台,使课堂唤发青春的活力,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1.教育理念的创新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做人是核心,应处于主导地位;学会求知应从知识层面理解;学会做事主要指技能和经验;学会共处则强调与人相容,真诚合作。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选择。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进行重新设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教学成败的评价标准。特别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就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全发展,培养出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

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那么,青少年大脑中的“火把”是什么呢?是人格的潜能和认知的需要。如果这些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被充分开发出来,学习将由枯燥乏味变为情趣盎然,人生将由被动消沉变为主动进取,社会将由纷争不止变为和谐相处。可见,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其终身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师德规范的创新

古人云:“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如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一支粉笔,播撒知识和智慧的种子而不断磨损自己;似一架梯子,让别人踩在自己的肩膀攀上去,采摘美好、幸福的果实。这些有口皆碑的溢美之词,体现了教师的忘我精神和师德风范,是永远值得弘扬的。但是,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应赋予新的内涵,其第一要义是应该有爱心,也就是说,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规范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为学生做到“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纯洁无私的爱,才铸就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日本学者大成竹对698名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爱和理解”占学生喜欢教师品质的第一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而师爱却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是一种站在社会角度上的爱,它体现的是国家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友爱需要回报,而师爱则是无偿的奉献,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爱。情爱是专一的、自私的爱,而师爱是无私的、博大的爱。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厚爱上。大凡有真挚爱心的教师,对学生总是一视同仁,从不歧视后进生,而是热情相助,“三分严教,七分情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师能用“爱生如命”的思想感情去教书育人,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知识结构的创新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开发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拥有量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很难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与迅速扩张的知识量相适应。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另一面是终身学习。在未来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并无严格的界限,因此,合格的教师必然伴随着终身学习。未来的师生关系也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知交往。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知识拥有量必须不断地得到充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源源不断地接纳和吸收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还应看到,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综合学科或交叉学科。比如新兴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都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面对知识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从单一型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过渡,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播者,不应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兼通文理、知识渊博的人才。文科教师应当有必要的自然学科素养,理科教师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当然,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多样性并不是简单排斥统一性和方向性,不同的教师知识仍有各自的侧重点,体现知识结构的个性化,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教学艺术的创新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对艺术的追求离不开创新。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别具色彩,独树一帜,这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萨德勒有句名言:“我们不能像小孩逛花园那样,信步漫游于世界教育之林,从一棵树上摘取一朵花,从另一棵树上摘取一些叶子,并且希望把搜集到的东西栽种在自家的土地上,就会得到一颗活的树。”可见,吸收先进教学经验,学习他人教学风格,必须融入自己的创造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谓“始于学步,终于创新”,这是追求教学艺术的必然途径。

教学经验是教学艺术产生的动因。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归纳,从中筛选出富有教学个性的典型经验,将其进行理论概括,抽象升华,揭示其本质特征,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形成个人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