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个和尚挑水吃》及演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浅析《一个和尚挑水吃》及演奏

张超

广东民族乐团511431

摘要:在打击乐曲的海洋里,有着无数的优秀作品,本文着重介绍《一个和尚挑水吃》这首乐曲,在创作背景,乐器及选锤方面,演奏中的问题以及乐曲反映出的精神含义四个方面对乐曲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也反映出许多打击乐作品中普遍存在并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打击乐乐器特殊重要意义

一、曲目介绍及创作背景

在所有我演奏过的乐曲中,《一个和尚挑水吃》这部作品可被奉为经典。这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李美佳同学在08年的全国打击乐作品大赛上的获奖之作,根据故事里的情节,巧妙设计,精美布局,三位演奏者通过一件一件的打击乐器,对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对乐器的合理应用及特殊演奏,对整曲的合理安排,堪称完美,体现了作者对打击乐独特的理解,以及作者本人极高的文化修养。从开始的三人争水到最后的并肩协作,批判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提倡了团结合作,“人心齐,泰山移”,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

二、乐器设置

这首曲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对乐器的运用得当,所用乐器十分庞杂,以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为主,同时加入了几种西洋打击乐器,使听觉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感觉,所用乐器如下:

1、吊镲——两面,分大小

2、木鱼——两只,分大小

3、沙锤——一只

4、铙钹——两面,自由选择

5、大鼓——一面

6、小锣——两面,一面手拿,一面架起

7、排鼓——五音的排鼓

8、水桶——装满水的

9、大锣——水中

以上是所用乐器,在选锤上也很多讲究,大鼓锤和小堂鼓锤要频繁交换使用,在镲的敲击上有锤的软硬之分,有时需要用鼓刷演奏。大锣用锤敲响,用锣蘸水,会发出奇特声响,此时,水为锤,锣为乐器。用锣舀水,锣为锤,水为乐器。

三、乐曲详细说明

最开始,第一个小和尚先登场,由长长的吊镲滚奏引入,注意这里选用的锤是鼓刷,不知什么时候演员手里的刷子换成了鼓槌,两声木鱼,轻轻的,远远的,沉睡中的人,沉睡中的动物,沉睡中的大自然,就要醒来。晃动的沙锤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木鱼的一唱一和,朝霞要被点燃。吊镲轻微的声音,两面小铙钹的磕碰,闷击,木鱼滚奏由弱到强再到弱,一系列动作,舞台上一缕缕氤氲的光雾,如同幻境。

大鼓的刮奏,运用鼓皮边缘的鼓钉,哗哗作响,边击,滚奏,结合的异常巧妙,节奏的变幻莫测,这里的演奏不再像引子那样自由,而是要努力控制住节奏。

用锣沾水是第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声音,演奏者敲击锣面,再把震动中的锣放入水中,同时又快速将锣提出水面,声音时高时低。这奇妙的声音有着很深刻的含义,打破了打击乐的局限性。

再往下,真正进入主题。它是由三样乐器来完成,大鼓,最低音的排鼓,一面支起来的小锣。三种不同的音高,听觉上低音浑厚,高音明亮,三个层次,旋律性强。延长记号,刮奏,击锤等一些演奏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表现小和尚心中彷徨。

到了第四十八小节,舞台上不知不觉中出现了第二位演奏者,他扮演第二个口渴的小和尚,闯入寺院,蛮横霸道,主人很恼火,两个人的表演开始激烈了起来,舞台上排鼓和大鼓的对奏,通过四连音以及滚奏,刮奏等节奏性来展现,是他们争吵的声音。这个场景,从四十八小节开始,一直到六十二小节。情绪的变化是很丰富的。五十四小节的时候,两个演员一位演奏六连音一位演奏八连音,对演奏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演奏出来的效果就是在复杂的重叠的节奏中追求整体的整齐,而演奏者二人是统一的。五十七小节到六十小节,四个小节始终贯穿着力度的变化,和尚的心情就像谱面上力度的标记一样,起起伏伏。两声锣,打完用它去触水,声音非常挑衅,却很好听。

于是主题再次响了起来,这一次可不一样了,铙钹的打法有闷击,有相碰,有摩擦,几种奏法互相结合。这一次再现的主题,就是因为有二和尚的加入,增加了不少趣味,至于主题的框架结构还是跟第一遍一样,只是情绪上有了变化。

忽然听见走步的声音,而且越来越响,第三个小和尚手持着一个小京锣慢慢的走上了舞台。如果说老大老二两个和尚只是吵架,那么老大和老三这一段完全就是武斗了。火药味满台,乐器有两面锣,一面大鼓,一面吊镲。而且不光是和尚们打,动物也纷纷添乱,贪吃的老鼠不小心打翻了烛台,这可不得了了。是大和尚先闻到了异常,九十三小节,三个和尚依次加入救火的行列中来,并且演奏的时候,渐强,渐快,节奏型不变,三人的步调要一致,并且在一百零一小节的时候一定要达到最快。有篇文章名曰《口技》,上面这样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①那么我们演奏出来的音乐,虽然人物不一样了,但那种紧张的气氛是一样的。要注意的是演大和尚的演奏者,在一百零三小节,要换成大鼓鼓槌,不然在一百零五小节的solo会有困难。

万幸三个和尚还是努力把火扑灭了。一百零八小节,谱面上标着小行板,速度偏自由,但是演奏的时候不可以任意修改速度,还是要清楚地保持基本的速度。乐器击打的方式都可以在原来的演奏中找到答案,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一百二十小节主题第三次响了起来。这次给听众的感觉则是踏踏实实,团结合作。三和尚在主题中加上了排鼓的演奏,因为加入了三十二分音符,使得主题再一次变得丰满起来,并更具有跳动性,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挑水的扁担两头,呼扇呼扇的一上一下。

演奏者也是一样,三个人共同完成一段音乐,要看“大和尚”的指挥。因为主题一共分为两段,所以每一段起的时候容易出现细微的裂缝,心里要有速度,否则会有瑕疵。一百三十一小节,“大和尚”要以至少比规定的速度快的动作换大鼓锤,只要是大鼓单独出现的地方,原则上都应该用大鼓锤,其他的鼓槌发挥不出大鼓的威力。同时排鼓和大鼓虽然是两人对话,但是要保证演奏出的是一句话,因为是三十二分音符,所以并不容易打出味道。一百三十二小节演奏,由“三和尚”起,速度保持一致,情绪上紧张,从吊镲的运用上听众可以感觉出来,这段的问题主要在于小锣,因为都是一声一声的,所以容易拖节奏,因此演员应该结合乐曲的氛围,心中同乐曲一起紧张,手上才不会慢,有了这个前提,包袱才能抖得响。

一百三十六小节,谱面上生出一个小逗号,这个符号是告诉演奏者要换不同的站位,这一段是舞台上视觉效果最好的一段,三个演员轮流换不同位置的乐器,同时也要换锤,稍有大意也许会拿错鼓槌,也许会二人相撞,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提前设计好行走的路线,鼓槌摆放的位置。

特别是鼓槌的摆放,建议演奏者敲击完每一个段落以后直接将鼓槌放于鼓面上,不要放到锤台,会省很多时间力气。一百四十二小节后的一段,多是三位演奏者相互之间的对句,像之前很多句子一样,要注意呼吸,强弱。听觉上就像一股股浪一样,汹涌而来,汹涌而去。

进入了一百四十六小节,之前的停顿要长。因为这里很轻,所以架起的小锣击打要注意。虽然在一百四十九小节才有渐强,但是从前一个小节就应该有了渐强的意识,只是注意不要过分。之后主题又一次响起,正常力度,节奏要尽量的保持平稳。特别注意的是曲终,三位演奏者应该设计出合理的结束动作,不可死板。以上为乐曲说明部分。

四、结语

作者以水为线索,通过打击乐重奏的形式,把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生动的展现给各位听众,尤其是对“水”这样一个“打击乐器”的运用,堪称妙绝。其实之前我们都见过比如石头,扑克牌,甚至苹果都被作曲家当做打击乐器搬上了舞台,也是说明,艺术的来源在于生活,如果我们用心去发现,会很容易的找到藏在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艺术。发现艺术,我们也就寻找到了快乐。我们应该提倡这种做法,打击乐的世界无边无涯,谁也不能说出到底有多少种打击乐器,我认为,只要是眼睛能看到用手能摸到的一切物体,都可以成为打击乐器。打击乐是包容性很强的一门艺术,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即便是像锣,铙钹这样已经形成固定演奏模式的乐器,一旦突破了传统手法,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不是颠覆而是创新。这是这首乐曲最大的意义。

注释:

①节选自书名:《虞初新志》作者:张潮章节: